文/徐兆栋
导读:识人、选人是领导的主要职责之一,运用辩证思维选拔人才,体现着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
伯乐相马与公开赛马
“伯乐相马论”是传统的选人观,把领导的主观认识作为判断人才的标准,凭领导个人的印象、感觉、好恶来选拔人才;“公开赛马论”是现代的选人观,把实践的客观结果作为人才的判断标准。
关于“赛马论”,张瑞敏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参加预赛、半决赛、决赛,但进入新领域时必须重新参加该领域的预赛。”在张瑞敏看来,只要报名参加,任何人都有参赛机会,但是,“入选机会只给有能力、有业绩的人”。
显然,这两种选人观各走向一个极端。相马不赛马的“相马论”的价值取向错在以貌取人、亲疏好恶等方面,走的是主观性极端;而赛马不相马的“赛马论”的价值取向错在以成败论英雄、点式效应、以偏概全等,走的是客观性极端。
事实上,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领导选人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发展的过程,因此领导对下属的考察应是一个既相马又赛马的过程。单纯相马或单纯赛马,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运用辩证思维选人,需要相马与赛马结合,相马的同时看到相马的局限性,即领导对各种人才进行辨识的结果并不一定真实可靠,这样就需要在工作中进行实际考察,即进行赛马,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
一视同仁与不拘一格
一视同仁强调领导在选拔人才时要客观公正,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公开选拔程序,为人才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厚此薄彼。在选人上不拘一格,强调在选择人才时,应该打破文凭、资历、级别等社会偏见,冲破一般选人模式的限制。
一视同仁与不拘一格,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从《吕氏春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祁黄羊在选人时既一视同仁,又不拘一格,从而选拔出真正适合相应岗位的人员。
因此,从领导选人一视同仁而言,它强调公平公正,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人,但并不强调搞平衡、搞平均、搞资格排队,也要做到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否则,论资排辈只能使真正的人才得不到任用,最终埋没人才,甚至痛失人才。
一视同仁与不拘一格相统一的支点在于任人唯贤,人才的品德和能力与相应的职位要求保持一致,并适应时代发展。任人唯贤是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的表现,同时又必然追求不拘一格,因为人才的成长环境和成长之路不尽相同。
任人唯贤是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的表现,同时又必然追求不拘一格
强于己者与弱于己者
“强于己者”与“弱于己者”是领导以自身作为参照物比较而言的。
很多领导基于组织发展的需要,会选用自认为比自己强的人。历史上,汉高祖刘邦总结自己成功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但也有一些领导会选用比自己弱的人。帕金森定律指出,不称职的领导者可能有三条出路:
一是申请退职,把职位让给比自己能干的人;
二是让一位比自己能干的人协助自己工作;
三是任用两个不如自己的人当助手。
第一条路,会丧失权力和利益;第二条路,会极大冲击“领导应该比下属高明”的传统认识,可能导致未来自己让贤于能干的人。所以,领导者一般不会选择前两条路,而是选第三条路——选任比自己能力弱的人。甚至,有一些领导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胜过自己,所以在用人时也会压制能力强于自己的人,提拔各项能力都比自己弱的人。
其实,强于己者与弱于己者,都是形而上学思维的表现。领导将员工和自己作对比所得出的强弱结论,实际上只是他的主观臆断。慎子讲:“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现实中,人是才能有差别的个体,如果用孤立、片面的思维去判断别人的才学,得出的结果不会准确。需从辩证思维看,“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因此,从辩证的角度看,领导选人的关键是下属的才能是否与工作职责相匹配。无论是领导,还是下属,在才能上都各有优劣势。领导选人,是选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不是与自己比高低。领导必须有此辩证思维,方可选拔出满意的人选,从而促进组织的长远发展。
听其言与观其行
孔子选人的智慧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一方面,领导要从言论角度考察一个人的素质;另一方面,领导还要观其行,考察这个人的行为举止,避免只靠言论辨别人才的偏颇性。这和恩格斯的看法一致:“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
应该说,全面考察下属的言行,是领导用辩证思维选人的重要表现。历史上,领导片面地靠言论选人,后果严重。例如,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导致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失街亭。因此,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对下属进行考察和任用,十分重要。
如今,有些下属讲得天花乱坠却干不好事,有些下属善于总结却不干实事,领导更应坚持辩证思维,深入考察一个人的言行,选拔出真正可用、有用、能用的人才。
作者单位 |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