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北岸纪行——青阳山

2019-10-22   最忆是巢州

作者:张靖华

那么,青阳镇为什么会成为一座重要的监官镇呢?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这一问题并不难以理解。

首先,从地图上看,青阳镇是巢湖北岸东西道路交通的中心,物资交易的十字路口。




这个道路交通,主要是合肥到巢县之间的东西干线。传统时代,从合肥到巢县,虽然主要路线是从店埠取道东山口再到柘皋,但这条路线并非是最便捷的。东山口以南的区域,存在着许多同样便利的道路选项。在这其中,有两条主要道路,一条,是从合肥至撮镇,再从撮镇向东南至桥头集、烔炀镇、之后至巢县。这条道路相对而言,更适合于现代化交通的建设,故后期为淮南铁路所穿行。在此线南部地区,为北岸的半岛地区,这一区域,分别为南淝河和烔炀河所包围,两条河流都有久远的商业传统。近年来,有人在南淝河大堤马家渡一带,发现了很多宋代的遗物,包括钱币、瓷片等,证明这一地区在宋代已是十分繁华的码头,这一码头处于南淝河故道的转弯处,明清时代当地人将南淝河改道,但仍是从合肥南下至巢湖北岸的必经之路。从马家渡向东沿南淝河故道至巢县境内的烔炀镇,则该路连线正好与青阳山下的这条道路吻合。青阳镇位于马家渡和烔炀河之间的道路中点,同时也处于合肥和巢县的交界之处。在此经济活动十分繁荣。这种繁荣带动了市镇的发展,《宋史》中说:“诸镇,置于管下人烟人烟繁盛处,设监官。”青阳镇的繁荣,是宋政府在此设镇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青阳镇所在青阳山的地理形势,具有特殊的军事价值。




在巢湖北岸的山岭之中,被称为“白马赶青羊”的青阳山和白马山,本有特殊的内容和意义。除了风水和传说因素以外,它们独特的山体形貌和景观特征仍是语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从空间上看,青阳山和白马山不同于一些低矮的山峦,它们都是“龙脉”中比较高耸,又彼此接近的山峰。这两座山峰互为犄角,直线距离在1.5华里左右,形成十分窄小的隘口,今为京福高铁所穿越。正如前面所说,巢湖北岸的“龙脉”是一道重要的地理屏障,其中的隘口又是屏障的关键所在。和西黄山一样,在青阳山上同样有很多历史遗迹。由于山体后期遭到破坏,一些遗址可能已被损毁,但仍能发现很多痕迹。前些年,笔者和肥东县文物管理所的人员爬上山顶,在残存的山顶土层中,发现了一些砖石和两枚“元丰通宝”,足以证明其上曾经有人居住。元丰通宝是宋代中期的常见钱币,发行量大,后世仍有使用,不能证明这一遗址一定是宋人建造。但元人余阙的在《青阳集》中却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在《青阳山房记》里,特别提到青阳山房附近,有“古人之所争,今人之所赏,遗墟奥壤,可喜可谔”的景观,这种让古人争夺的历史遗迹,显然只能是青阳山顶上残存的战争遗址。联系西黄山顶的同样建有山寨的情况,可知青阳山顶应建有同一类型的防御,该建筑应该十分巩固,直到元代仍有保留。

这样一座建筑,它的形貌应该像什么样子?在山顶上没有类似西黄山的大石墙,但从发现的砖石材料来看,它应该是由砖石混合构筑的建筑物。这个建筑高高耸立,像“雅典卫城”那样,和西黄山顶上唐氏石寨遥相呼应,彼此联络。构成巢湖北岸“龙脉”上的一节节硬骨头。同时,也眺望着山下繁华的小镇。这个小镇曾经如此平静,在上百年的时间里,人们把物资从南淝河卸下,通过一条东西方向的商路向巢县运输,在这里缴纳赋税,构成异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到了宋元交替,战事不断,小镇旁的堡垒烽烟顿起,但它的文化活动仍未断决。到了元代,余阙作为辽金历史的修撰者,本为被蒙古征服的党项人,就在青阳山下生活,并构筑“青阳山房”,与四方学者共集于此,他们时常游览山上的遗址,感叹时光的变迁。在登上青阳山顶,饱览山河壮美以余,或许也在山下的小村些须停息,这里,当地的老人,可能还在讲述当年曾经发生的战事。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