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招商引资的那些事,好多人都不知道?

2019-08-21   韩是我I说关中事

108国道在通过渭河时一分为二,渭河上有两架桥供其分支,即原渭河大桥和沙王大桥,这两座桥使渭河南岸的一片区域形成一个夹角,1992年以前这里一直是农耕区。当时,受经济改革潮的冲击,世代农耕的原住民纷纷弃农经商,或者外出务工,致使这里的农田大面积荒芜。渭南市的父母官们几经协商,决定在这里设立一个经济发展小特区——渭南招商区。

渭南当时是县级市,财政资金有限。1992年5月11日,以计划委员会主任王吉清为首的几位受命者,两手空空,仅带着一纸公文和一枚图章,站在划拨的7.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陷入沉思。

资金来源是他们第一件头疼的事——只有从财政上借来的3万元做启动资金。虽然解决问题的首要办法是贷款,可是没有资产抵押,银行不贷给他们。出入城内各个银行,数月毫无进展。最后托亲靠友,终于感动了渭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魏得、王跃安、王旭明几位主任。他们也是有眼光的人,透过荒草看到了招商区的前途,在权限之内发放最多的贷款9万元给这个经济新区。

招商区开始征地,但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想出一个最佳方案:整片征用,统一规划。这样的话可以暂缓付款,保证资金周转,少花钱多办事。他们还与银行协商,让银行垫付利息的5%到6%,并采用低息下延、高息促还的办法,节省费用。

征地开始时是秋季最闷热的时候。没钱雇人,只有亲自出马。比人还高的荒草摊和玉米地,他们一一穿越,胳膊被枝叶划烂,又被汗水刺激,烧痛难忍,都是硬忍。

120多天的奔波,涉及白杨、双王两个乡,人民、杜桥两个街道办,3000多户农民的806亩地的代征土地合同终于签订了。不久,招商区第一家客商——陕西工商银行房地产开发公司渭南分公司落户,有了土地出让金的招商区人,长出了一口气。

有了资金,他们还得计划着用。所以员工的工资一直没有发,仍然借市计委六楼会议室做办公地,一张乒乓球台案当办公桌,一台又吵还经常罢工的破台扇是唯一的消暑奢侈品。

人事设置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土地部、项目部、规划部、经济发展部的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既谈项目,又是工程师,还是丈量、核算、定点、检验的工作人员。全天候的上班,也没有加班费,吃饭多是将就,时常是冷馍就生葱。

所有资金全部用来投入征地和基建,再用土地抵押贷款干工程,他们戏称其为“滚动发展”。

招商区的开发者们看着占到渭南远景规划近五分之一的土地,不停地研讨、布点,做出“从第一镢头挖下去,就要高起点”的决策。基础建设以“四通一平”为目标。

处在招商区中央不足12米宽,长满杂草的四马路单行线,投资160万元拓宽改造为18米、1.8公里的双行主干线;投资200万元新修宣化路;投资470万元贯通前进路北段。这些工程如能按期完成,将使渭南城北部交通设施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投资146万元铺设1774米自来水主干线;与市邮电局合资400万元兴建环北路23000门程控通讯工程;投资80万元为环北路安装仿美式路灯及绿化工程……这些工程中不少是渭南城市基础建设的第一:第一条混凝土干道;一次性埋设1.2万门通讯电缆;直径0.6米,全长1800米的给水管道等,没有先例,都是自己摸索着设计施工。总共投资1亿多元用于基础建设,将使招商区具备现代化大规模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的优越条件。

有了这些硬件设施的开工来打头,招商区的“软件”建设同样按着先进的理念来建设。开发者们规定:凡进区项目的立项、定点、征地、规划、建设审批等手续,“一个图章管到底”;对不同的行业采取灵活的管理政策;社会化服务设施诸如居住小区、学校、医疗、银行营业所、治安游乐设施等一次性配套完成,使投资者减少后顾之忧;同时根据渭南地处内陆,竞争条件有限的现实情况,把各种优惠政策逐步向个体、私营经济倾斜。

当然在应运而生的特定历史时期,渭南招商区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1992年底,国家因经济开发区的泛滥开发,对境内126个县级以上开发区清理整顿。没有国家投资的招商区去留问题也提上了渭南市政府的桌面。幸而招商区人的高效工作此时正吸引了大批乐于投资的客商,区域开发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让渭南市领导对这里充满信心,才使得这个新区最终得以保存。

“家有梧桐招凤凰”。港商林岱先生在招商区考察了20多天后,果断投资,与招商区合资创办了“兴达房地产开发公司”,成为第一位投资的港商;渭南籍台胞柳先生,70多岁高龄两次在招商区考察、洽谈,决定投资一座电子大厦;世行贷款项目中秦农牧工贸公司、民营科技企业大东新技术研究所、渭南印刷机械研究所、通达包装印刷厂均在一个礼拜内办完入住手续;工业小区“乡镇企业小区”开始规划……

一段时间后,“民营科技园”尽管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产品科技含量高,被列入陕西省星火科技系列,其中两个印刷包装项目很快兴建并投入生产,吸引新疆、贵州的客商排几天几夜队在渭南招商区等待提货,很好地宣传了新兴的招商区。

良好的发展势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到1996年时,仅仅4年时间,招商区中外合资、集体所有制、民营科技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占到全项目的52.6%,总投资占到49.4%。到1996年11月份,投资1.09亿的基础建设“四通一平”已经实现,进区项目78家,总投资3.92亿元;开发总公司下属9个实体,年销售额3500万元

招商区人不懈的努力,引来各方面的支持:省计委、土地局、规划设计院、政府办公厅等单位多次派人来这里指导工作;程安东省长亲笔为占地120亩,总投资800万元的“乐天商城”提名;渭南老领导王双锡、孙安华等经常关心招商区的建设情况;李天文、王志伟、郑德义等历任渭南地区、渭南市领导更是倾注了不少心血。他们与王淼龄、罗玉昭等领导顶着烈日,向前来考察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等,充满激情地介绍渭南招商区的创业史。郑德义到任伊始,和主管领导梁向东、王绪刚、陈雪民、杨清才、高百仁等,经常深入招商区,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1995年1月,国务院批准渭南撤地设市。7月,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渭南市批准设立渭南招商区管理委员会。由此,招商区正式进入渭南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之中。

1996年底,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招商区派出所、临渭区工商局招商区工商行政管理所分别建制、挂牌;虎晓宏被上级正式任命为渭南招商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招商区的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招商区的办公楼依然很简朴:单边盖的普通楼房,各办公室旧桌旧椅,一把手的办公室,三斗旧桌顺墙而立,旧人造革沙发,用吊扇,没有空调。而楼外却是大路通畅,高楼林立,灯火辉煌。 (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临渭政协文史【看完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