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辕村的这处珍贵文化遗存,为河东古文明注入丰盈的人文魅力

2019-07-22     运城之窗网

运城博物馆珍藏有一件珍贵的夏代青铜器《短流爵》,文字说明为“夏县裴介镇辕村采集”。尽管说明文字如此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据有关文博专家介绍这是山西省内目前可知仅有的两件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器之一。此件青铜器三足有两足已残损。那么其采集地辕村又是怎样的文化遗存呢?据媒体报道,辕村遗址新近又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存。

运城博物馆藏夏县裴介镇辕村采集的《短流爵》

辕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辕村南部,芦沟河的东、西两岸。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100米,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遗址内涵是以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古代聚落遗址。2006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在遗址上进行了小面积的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4座、陶窑1座、灰坑39个、沟8条、墓葬3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遗物,分别属于仰韶文化中期、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汉代与宋代等时期。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探索该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及聚落形态演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8年10月8日至2018年12月2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运城市考古队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辕村遗址新发现的文化遗存进行田野发掘。发掘开始前根据勘探结果分四个区布方(编号:Ⅰ区、Ⅱ区、Ⅲ区、Ⅳ区),每个区布设5×5米探方8个,共计32个探方,另在Ⅱ区探方外东北处开挖探沟1条,发掘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通过钻探和发掘,证明遗址的核心区位于芦沟河边缘,越靠西,遗迹越少。发掘共清理灰坑70座、陶窑1座、金元时期墓葬7座。出土完整及可复原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43件,包括陶器及小件29件、石器10件、骨器2件、瓷器2件。这次发掘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主要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这些发现,丰富了对辕村遗址内涵的认识。同时,为今后遗址保护、利用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同时辕村遗址本身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距盐池约6公里。著名的西阴村遗址位于其东北,东下冯遗址居其北 。辕村遗址不仅分布面积大,而且时代延续长,是夏县珍贵的文化遗存。

辕村遗址出土陶器

夏县辕村二里头《短流爵》的出土,以及最近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与发掘,的确令人兴奋的,这证明我们夏县这块土地上古文明的辉煌灿烂。从青铜器考古发掘的历史来看,这令人想到了夏县的另一处古文化遗址:东下冯遗址。

东下冯遗址位于夏县城北15公里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系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其绝对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年进行发掘。遗址西部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的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遗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迹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箭头、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东下冯遗址的发掘,对于探索夏文化问题,促进夏代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山西早期的铸造也提供一些很有价值的物证。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晋南地区是中国先秦时期青铜冶铸的中心。

运城市博物馆藏出土于东下冯遗址的铜镞

运城市博物馆藏出土于东下冯遗址的铜刀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该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西西安 、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湖北北部,东至开封、兰考一带地区。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之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夏县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为夏县的古文明注入了丰盈的人文魅力,让这块土地丰满而长情。

(胡春良 文/图并授权;部分文字参考自百度百科)

欣赏更多原创运城生活图文,敬请关注本头条号。

责任编辑: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vIkHWwBmyVoG_1ZcSF3.html



拌菜的味道

2020-04-15






运城樱花开了

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