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春良
池神庙建在运城市卧云岗上,是一座专门奉祀盐池神灵的庙宇,其历史整体布局呈乌龟形,南边的歌薰楼(已毁)是头部,似伸入盐湖饮水,神道及台阶是乌龟的颈,海光楼、中门(碑林)、戏台及三大殿龟背,龟尾是池神庙的干门,整个庙宇仰山面水,气势壮观。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大殿是池神庙主殿,横轴排列,并列尊位,这在全国庙宇建筑史上是不多见的。三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四周围廊。唯中殿较两侧殿为大,重檐歇山顶。下檐柱头斗拱四铺作单下昂,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柱头与转角铺作制成鸳鸯交首拱,殿内梁架制作规整,设有藻井。殿顶筒板布瓦覆盖,黄、绿、蓝三彩琉璃彩剪边。
三大殿始建于唐代大历十二年(777年),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为明嘉靖十四年遗构,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由灵庆公神祠、雨师太阳神祠、条山风洞神祠组成,为盐池神庙主殿,殿内分别供奉着青铜铸造的池神、太阳神、风神三尊神像,体现了盐池生产与太阳、风的自然关系。
风洞神祠
风神铜像
灵庆公神祠
池神铜像
太阳神祠
太阳神铜像
池神是运城盐池特有的神祗。池神的来历是怎样的呢?据介绍,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由于阴雨连绵,成为灾害,盐池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当时兼任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的崔陲时,祝祷天佑。后来,果然天晴了,而且,盐池里竟然“红盐自生,盈掬倾筐,或茧或栗,形攒伏虎,色沏丹砂,灵贶休征,古未有之。”于是,经户部韩滉报告给唐代宗。唐代宗派谏议大夫蒋镇去核查,回报属实。遂诏赐池名曰“宝应灵庆”,兼置祠矣。并新建池神庙于卧云岗上,封池神为“灵庆公”,纳入了国祭。
运城盐池自古分为东西二池。因此,宋朝徽宗年间(1102年)又分别封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为“惠康公”,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又进爵为王,提高了池神的身份。
元朝统治盐池之后,在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赐池神庙号为“宏济祠”。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又给东西两池神加封,东池神为“永泽资宝王”,西池神为“广济惠康王”,并刻石碑为记。
明朱元璋洪武初年(1368年)正盐池神号为“盐池之神”。到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又赐庙号为“灵祐”。明代对池神庙也多次进行修复。
清代除了重修池神庙外,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冬十月,因盐花不种自生,多至七百余万斤,商民称庆。经钦定加封为“昭惠裕阜盐池之神”。规定每年三、六、九月致祭。
太阳神,民间信仰中的神灵,中国的传统神话、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和宗教中的太阳神共有六位,他们分别是:帝俊、炎帝神农氏、羲和、日主、东君、太阳星君。太阳神也是远古太阳崇拜的具体反映。据有关资料综合分析,池神庙的太阳神应该为太阳星君,又称太阳公、太阳菩萨、太阳神、日神。太阳为众阳之宗、纪岁时之准,昔有朱明、大明、阳乌(亦作旸乌)、金乌、金轮等别称;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太阳神,主掌太阳;道教尊称“日宫炎光太阳星君”,又称“大明之神”,俗称“太阳帝君”、“太阳公”;人们把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定为太阳星君的生日。在炎帝神农时代即有拜祭太阳星君典礼,到帝尧时代,以春分朝日,秋分饯日,周制且帅诸侯朝日于郊,嗣后之朝代,均有拜日朝日之礼;朝廷如此,民间也早就衍为时俗,形成拜太阳公之风尚,以感谢四季阳光普照之恩惠。运城池神庙奉祀太阳神,其本源就是因为太阳在盐池的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神叫禺疆,“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当然,在盐池的生产中,特别是古代,风的作用不可小觑,自然也被奉为重要的神祗。
运城池神庙三大殿池神、风神、太阳神铜像,是近年敬制,高均为3米,采用优质青铜铸造,以现代科技和艺术再现了池神庙自然神祗庄严威灵,成为运城市自然崇拜的人文艺术佳作。
欣赏更多原创运城生活图文,敬请关注“运城之窗网”头条号。
责任编辑: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XhiXHEBnkjnB-0zBb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