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的生长结果与叶片息息相关,有资料显示,当香蕉的叶片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开始分化花芽,然后开花结果,没有固定的物候期。由此可见香蕉叶片对于香蕉的生长、开花结果与果实产量、品质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香蕉的管理生产中,有一个病害的首要危害对象就是香蕉叶片,导致了大量园区因此病害而造成严重的损失。这个病害就是在香蕉产区常见的香蕉枯萎病,它不仅危害叶片,还会危害树干,严重者出现死树的现象。所以为了提高香蕉产量与品质,此病害的预防与防治不容小觑。
香蕉枯萎病亦称黄叶病、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巴拿马枯萎病,该病最早是在1874年澳大利亚发现,是一种毁灭性的土壤传播病害。主要为害西贡蕉(广西)及粉蕉(海南、广东)。此病害在世界上重要香蕉产区发病很严重,如1910年巴拿马曾有大面积的香蕉园,由于发生枯萎病而被废弃。本病是我国进口植物检疫对象。但是今年已在中国的广东、海南、广西局部地区及台湾有出现。
1、外部症状。成年植株期病株先在下部叶片及其外边的叶鞘呈现黄色,这种黄色病变刚开始表现于叶片的边缘,随后逐渐向中肋扩展,也有整张叶子发黄的。染病后病叶迅速萎蔫,叶柄在靠近叶鞘处折曲下来,在几天之内,其他叶子相继下垂,由黄色变褐色而干枯。
2、内部症状。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内部病变很明显。在发病初期植株下部根茎的横切面观察,可见中柱髓部和皮层薄壁组织间有黄色或红棕色的斑点,这是被病菌侵染后坏死的维管束。若纵向剖开病株根茎,可看到黄红色病变的维管束,近茎基部病变颜色越深,而越向上病变颜色越淡。
在根部木质导管上,常常产生红棕色病变,并一直延伸至根茎部,后期大部分根变黑褐色而干枯。
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属于半知菌类真菌。本菌有4个生理小种,1号小种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国主要是4生理小种。
大型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座上长出,镰刀形,无色,有3~5个膈膜,多数为3个膈膜。3个隔膜的分生孢子,一般大小为(30~43)微米X(3.5~4.3)微米,5个膈膜的分生孢子,一般大小为(39~48)微米X(3.5~4.5)微米,平均大小为45微米X4.2微米。
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很少,在气生菌丝上散生,无色,圆形或卵形,单胞或双胞,大小为(45~12)微米X(4~8)微米。菌核蓝黑色,产生数量不多,直径0.5~1毫米,最粗的可达4毫米.。厚垣孢子椭圆形至球形,顶生或间生,单生或两个连生,或多个串生。
显微镜观察的镰刀菌
本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直至十余年。因此园区土壤的清理工作应年年进行,以预防该病菌从土壤中感染香蕉根系,从而危害整棵树体以及整片果园。
香蕉枯萎病病菌主要是从发病母株根经通过吸芽的导管延伸至繁殖用的吸芽内,当引用有病的吸芽进行繁殖时,病害就传播开来。病蕉根部周围的土壤,也是病菌存留的场所。
所以,本病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是带病的吸芽及病土。如在带菌的土壤上种植蕉苗,病菌可以从根部侵入,并通过寄主维管束向茎上发展。土壤中病菌侵入寄主的途径一般是通过受伤或无伤的幼根,或受伤的根茎。以后病菌进一步向假茎及叶部蔓延。当母株发病枯死后,病菌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1、实行检疫。严格限制从国内外病区输入粉蕉、西贡蕉等易感染病菌的蕉种。引种台湾及国外香蕉时,要隔离种植观察2年,如无发病后才可逐步推广种植。
2、种植抗病的蕉类。海贡蕉和大蕉高抗枯萎病。粉杂1号高抗4号小种、抗1号小种,选择无病地区种植无病的组织培养苗。
高抗枯萎病的品种——大蕉
3、实行间作或轮作。最新研究报道,商业性生产韭菜地间作香蕉,对香蕉枯萎病有很高防治效果。发病率在10%以上的香蕉园,处理病株后轮作甜玉米、番木瓜、菠萝、蔬菜、甘蔗、水稻等作物。其中种植甜玉米、番木瓜、蔬菜、甘蔗不需进行起畦、整地、深耕,固定设施、灌溉系统也可以利用,简单犁耙地就可种植,不仅可少施微量元素肥料,也可以少用化学农药,起到种地养地、土地保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作用。
根据土地使用权年限,轮作3~5年其他作物,再种植香蕉,可以降低枯萎病的发病率。加强韭菜对枯萎病抑制机理和种植方法的研究。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实施达到香蕉生产种地养地结合,土地可持续生产的目的。
4、土壤消毒。发病率在10%以下或开始发病时,应及时挖除病株并进行病穴土壤消毒。病穴消毒在植蕉前7天进行,先将病穴挖松。或以两个株距的边缘为界,将界内病株和健株(可能已染病)连同土壤挖起,就地晒干烧毁,并在香蕉园内撒施大量石灰,或每平方米喷2%福尔马林液10千克杀菌。
建园前进行土壤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