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属于猕猴桃生产管理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很多才接触种植猕猴桃的果农朋友不以为然,认为损伤一点叶片没有什么影响,最后受害情况加重、面积扩大,待到第二年的时候才发现没有什么花,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无花无产的情况,然后就开始慌了,到处寻找专家咨询原因。
为什么我这么熟悉这种情况呢,就是之前一位种植了三年猕猴桃的好朋友带着这样的疑问来找我,问我是什么原因?当然这种情况也不一定就是这个病害出现的,但是在经过他的详细回忆之后我才给他确定了原因,就是头一年的时候被危害了叶片导致提前掉落,而影响了树体的花芽分化,也就是导致次年没有花苞出现产量低的原因。
危害猕猴桃叶片的病害包括虫害也有很多,为什么能确定是褐斑病呢?确定病因的方法就要从病害的症状、规律、病原等多方面来综合观察了。那么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猕猴桃褐斑病的发病症状以及发病规律等详细情况吧。
根据多年观察发现,猕猴桃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感病最初阶段,叶片会形成黄褐色、水渍状的小斑点。比如天气潮湿的环境下,病斑会迅速发展,主要在叶片背面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并且病斑上有一层黄灰色霉层,中间散生许多小黑点,就是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猕猴桃褐斑病感染前期
猕猴桃褐斑病感染后期
随着病害的加重,受害叶片上的多个病斑相互融合就会形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然后使得叶片卷曲破裂,干枯且易脱落,最后导致秋季早期落叶,影响次年的花芽分化。
褐斑病严重导致的叶片干枯掉落
猕猴桃褐斑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无性世代为一种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球壳科叶点霉属叶点霉菌,以分生孢子器随残体遗落在地表上越冬,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在降雨条件下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随风传播侵染叶片,侵入后新产生的病斑,继续反复侵染蔓延。四川于5~6月份开始发病,7~8月高温25℃以上,高湿75%以上进入发病高峰期。秋季病情发展缓慢,但若9~10月份遇到高温多雨天气,病害仍然发生很重,就会导致早期落叶,基本要到11月份以后病害才会停止发展。
褐斑病大量感染阶段
雨水是诱发病害的重要条件。降雨早,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一般发病早且严重;雨季来临较晚,或降雨少的年份,发病较晚或较轻;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亦很重。
所以结合褐斑病的发病规律来看,生长环境还是影响病害发生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可结合硬件条件进行改良,比如采用避雨设施,平时多增施有机肥等,都对预防病害发生有着一定的作用。
大棚避雨种植猕猴桃
1.加强果园日常管理
改善园区环境,适当疏减枝叶,增加通风透光;多雨季节,清沟排水,降低园田湿度。增施有机肥料,特别是土壤瘠薄或缺肥的果园,更应施足有机肥,多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冬季清园
冬季树体落叶后,及时开展园区的清理工作,使用石硫合剂或矿物油等进行园区杀菌消毒处理,并进行园内病残体清除,随时拣拾落地病叶带出园区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
猕猴桃冬季清园
3.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发病规律,在发病初期,采取药剂防治。在挂果之前,通常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7~8月份喷1~2次5%井岗霉素水溶性粉剂800倍液。
结合猕猴桃褐斑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来看,病害前期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病虫害的菌源往往都是从头一年传递下来的,因此,冬季时候的园区消毒杀菌工作必须要进行,而且应该全面进行。同时平常时候的管理也不能忽视,多增施有机肥、钾肥等增强树体长势,也对树体增加抗病性有着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