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活得像模像样,而不是过着随大流的一生|影响与改变

2020-01-03     一个人的七宗罪

随大流,就是顺着多数人说话或办事,这样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吃饭

又到中午了,几个同事陆续站起来,带动了更多的同事站了起来,“走,我们吃饭去”。

从楼上坐电梯到楼下,不过十几个呼吸的事儿。

出了大楼门口,便会出现这世上最容易提问,而又最难对回答采取措施的灵魂问话。

“今天吃什么?”

“随便”

往往是第一个开口的人,会有人附和,然后再到所有人的附和。

这个剧情,每天都在不断的重复。



购物

翻开电脑,点开浏览器,

输入熟悉的购物网站,

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

随便一个商品都有成百上千的商家可以选择。

到底选择哪个呢?心中很是纠结

“嗯,这个商家的销量最多,应该是东西不错的吧”

“咦,那个商品的评价不怎么好,但销量很高,是刷的吧!”

在经过矛盾的心理斗争之后,

还是选择了那个价格稍微高了一点,但是销售量最多的商品。

(曾经和一个做电商的朋友聊天,他很是不解的说:“不是我想刷单,而是现在的买家,在选择商品的时候,销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订单是否会成功,就算我的货价质量更好,价格更低”)


聊天

难得在吃饭的时候能聊一会天,

他眉飞色舞地给我们讲述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XXX》,

从演员的服装、演技、剧情都深入了剖析了一番,

看过的人,当然加入了这场演说,

没看过的人可能心里在嘀咕了,

“哎呀,是不是要恶补一下剧情了,要不然聊天都聊不到一起了”

“这个剧情听起来不错,嗯嗯,我回去也要看一下”

不只是追剧,聊游戏,聊汽车,聊孩子,聊装修,

害怕被这个群体疏远,拒绝的人都会去了解一些相关的信息,

来增加谈资。


生活

小时候,“他们都有这个玩具,我也想要”,

上学后,“他们都在报兴趣班了,我也去吧”,

大学时,“他们都选工商管理专业了,我不太确定这好不好,但还是和他们一样吧”,

毕业后,“村里像我这么大的都结婚了,我父母也在催我了”,

结婚后,“他们都生孩子了,我们也来一个吧”,

工作时,“你看别人家过得怎么怎么样,我们也要奋斗”,

辞职时,“别人都是找好工作再辞职,你怎么能裸辞,不行”,

中年后,“他们都在混日子,轻松又安逸,也挺不错的”,

退休时,“他们都有孙子了,我也要催儿子快点生”,

老年后,“他们都X了,我也要”,

这样复制的一生,是大部分人的写照,从众的心理,也是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

因为通常情况下都会认为,多数人秉持一样的意见往往是对的,大多数人都会参照这个规则。

如果,换一种思路呢?

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和足够的资本的时候,

吃饭,第一个开口,“我们去吃XXX吧,那个好吃”;

购物,看好了一个商品,马上下单,不去考虑销量和评价;

聊天,带领节奏,转变到自己擅长的话题;

生活,思我所想,做我所思。


让你的生活按照你自己的构想发展,不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么,

当周围的人被你所影响,从众的对象变为你时,

我会真心的竖起大拇指,羡慕道


“你真棒!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k5JbW8BMH2_cNUgSj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