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尼妈妈沐滢
阅读需5分钟
送走了《少年派》,我又迎来了《小欢喜》。
连李现的韩商言都没让我这么一集不落地追,这种反应中高考题材的都市剧才真真儿是我这个老母亲的最爱啊!
作为《小别离》的姊妹篇,《小欢喜》主角的人设和《小别离》没什么太大的差别,只是把话题从出国留学转向了高考,一个家庭的故事也变成了3个家庭,3个孩子的高考众生相。
虽说聚焦高考,但是最终落到根本的,是亲子关系的话题。
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一切幸福和不幸。
我的一位师姐说,她接待的心理咨询访客中,80%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事间人际关系)而烦忧,可见,人与人之间的链接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够解开心结。
在这3个家庭的亲子关系中,小陶虹饰演的宋倩和女儿英子的关系,真的是让我越看越觉得拧巴,真真儿的“相爱相杀”,可这又是多少中国家庭的真实缩影呢!
控制欲极强的母爱,令人窒息
宋倩曾经是春风中学的金牌物理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单亲妈妈,因为怀疑丈夫乔卫东(沙溢饰)出轨而离婚,独自带着女儿英子生活。
可以说宋倩的性格是非常强势的。
口口声声同意让前夫每个月见女儿一次,可是又对前夫和女儿的频繁见面颇具微词。
高三刚开学的誓师大会上,英子想在气球上写下自己内心的理想:航空航天,但宋倩却偏要在气球上写“考高分考上清华北大”。
最终一记清脆的爆响,气球被抢炸了,英子委屈地哭着跑开。
宋倩又觉得自己做得很过分,想去弥补自己的过失。
为了让英子高兴,宋倩表示要和女儿一起去看《碟中谍6》,其实英子已经和同学看过这部电影,但女儿为了让妈妈高兴,陪妈妈重新看了一遍影片,却不料露馅了。
宋倩愤怒地离开了电影院,英子哭着表达了内心的想法:我只是想让你高兴。
这对母女,真的是越看越觉得拧巴。
彼此都想爱对方,但却总是在孩子小心翼翼地伸出手的时候,碰到妈妈的满身刺。
孩子在母亲的强势之下,懂事听话得叫人心疼。
她希望妈妈理解并且接受自己的想法,但每次都会在刚刚见到一点点的希望时,瞬间转化成失望。
乔卫东给英子买乐高星球大战作为生日礼物,英子担心妈妈发现,藏在了发小方一凡的家里。
可是不想还是被发现了,当英子进门看到妈妈摆弄着乐高的时候,用她自己的话说,吓得魂都飞了。
可是她没想到的是,妈妈接纳了她对乐高的喜爱,并且和她一起拼模型。
正当她以为妈妈真的完全接纳的时候,却看到妈妈换了一副面孔:掐着时间勒令她收起乐高,专心刷题。
英子准备天文馆的双语讲解,并且已经向妈妈保证在高考前做最后一次讲解,考试成绩也肯定不能落下,宋倩依旧却变着法的阻挠,甚至追到现场试图把女儿从讲台上拽下来……
可是又再事后觉得自己做得过分,还在家里准备了设备让英子过把瘾!
这样的母女相处,我看着真的觉得太累了!
母亲阴晴不定,孩子永远都要去猜妈妈的想法,小心翼翼地看着妈妈的脸色做事。
她们彼此都不能真正敞开心扉,妈妈一直在以爱的名义控制着孩子,控制女儿的爱好,控制女儿的生活,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她的透明玻璃窗监视之下。
她满口是爱,却满目狰狞。
美国畅销书作家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说:爱,往往成了控制的理由,无视别人的存在,即使目的很好,结果却不好。
在对孩子极强的控制中,父母往往会用以“我是为你好”的态度为出发点,但这个出发点仅仅是为了稳固父母的权威,一再塑造父母的这个“我”是绝对正确而不会出错的。
但孩子都不是傻瓜,控制换来的则是孩子的更加叛逆。
英子为了拼乐高开始逃课,当宋倩发现这一切的时候,英子终于忍不住歇斯底里地喊出内心的想法:讨厌妈妈!
把孩子当“恋人”,是扭曲的亲子关系
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往往不能给孩子持续而稳定的母爱。
这样的亲子关系中,母亲对孩子定位越过了母女、母子,而更倾向于将孩子看成自己的另一半。
宋倩就是以“谈恋爱的心态”和女儿相处的。
看到女儿和爸爸的关系好,她会吃醋,看到女儿和同学的关系好,她也会吃醋。
在妈妈的眼里,女儿不仅仅是自己的“作品”,更是只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
生活中,这样的关系多见于母子。
最为典型的就是曾经被热议的演员朱雨辰的妈妈和儿子的相处方式。
朱雨辰三四十岁了,可是朱妈妈依旧自称带锅子进剧组每天早晨给儿子煲汤打扫卫生,一个人可以顶两个菲佣,为了儿子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于是,世间就出现了那么多妈宝男、乖乖女。
电视剧《都挺好》里的那个“妈宝苏”苏明成也是一个杰出代表了!
已是人到中年的人,可以还依旧需要和母亲保持着共生的关系,有一天妈妈离开了,孩子成废物了,他既处理不好和家人的关系,也处理不好和另一半的关系。
电视剧《都挺好》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下,有的孩子会深感痛苦,但又习得性无助,不知道该如何走出和改变;
有的孩子习惯于被控制,但这使得他成年之后,遇到另一半时,会让另一半感到痛苦和压抑。
孩子不是陪伴陪伴我们走完人生路的那个人,另一半才是。
亲子关系也不能等同于恋人关系和夫妻关系,母爱,应当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在孩子婴儿时期给予及时的回馈,童年时期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在少年时期给予尊重和关注,但每个阶段,作为妈妈,都需要再一次地放手,最终停下来,目送着孩子走完他自己的路。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让孩子以何种姿态面对人生
可以说,英子难得的学霸了,聪慧、懂事、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清华北大和航空航天之间,她更倾向于通过后者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为什么活着”,这个人生终极哲学问题,在英子这里没有疑惑。
记得以前看《我是演说家》这个节目中,英语教师董仲蠡的一段演讲刷屏,他在演说中曾经提到教育最根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他辅导过10几万学生,学生们也逐渐因他“授业”而渐渐变成了“解惑”。
他经常遇到孩子们提出的关于人生抉择的问题:
我是要继续考研,还是去找工作?
我是出国留学,还是留在国内?
我学XX专业的,老师你说我今后能做点什么?
董仲蠡感慨:“我以后应该做什么,这种迷茫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我们教了十几年,学生学了十几年,你们竟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教育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刷高分考好大学,而是要让他们从内心真正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对自己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
英子给自己的规划很明晰,在我一个看客的看来,要是自己家的娃十几年以后也有这般的抱负和理想,并且一直在为这个理想努力,而且还是个妥妥的学霸,那我做梦都能乐出鼻涕泡来!
可是宋倩不知足,她把教育的意义本末倒置了。
她在无限放大高考的重要性和焦虑,在她看来,作为学霸,英子就必须是那个第一名,考第二名都是失败的。考不上清华北大,英子的人生就是失败的。
现实中,像宋倩这样的家长并不罕见。
尤其是到了高三阶段,每个焦虑的妈妈都会对孩子耳提面命:高三啦!
包括老师都在给孩子传递错误的理念:挺过高三最苦最累最关键的时期,上了大学,随便你玩!
其实,高考也只不过是人生众多阶段中的一个,多年后蓦然回首才发现:
高考固然重要,需要孩子端正态度去面对它,但没必要无限放大高考的焦虑,给孩子传递“高考之后一切都结束了”的想法。
相比,我更喜欢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马皓文给儿子传递的理念:保持脑子一直想,高考结束之后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学习状态应当是伴随一生的习惯。
电影《银河补习班》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坦然平静地看待人生中将要经历的一个又一个大考。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的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在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知道自己该怎么选。
众多网友认为《小欢喜》中童文洁这个妈妈塑造得真实,但我觉得宋倩才是那个更为焦虑的鸡血妈妈,是那个中国九百多万高考生家长的一个缩影。
这个缩影投射在自己身上,看到我们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矛盾、控制、鸿沟和小心翼翼。
若有一个家长看到了并为之改变而努力,宋倩的存在,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