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题目中的“锅底”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这每天煮饭烧得黑黑的“锅底”有什么好写的?它能有什么故事?
其实,我这里说的“锅底”,指的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做饭时所用到的那个锅的底部,而是指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新田镇联新的锅底村。为什么这个村会这么奇怪,叫做“锅底”呢?原来,是因为该村有一处地方,形似锅底,名为锅底潭,位于螺河重要支流——新田河上,由此得名。
[螺河夜景(陆河县城段)。罗兆安供图。]
螺河流域包括陆河县的螺溪、南万、河田、上护、新田、河口等六镇,占了陆河八镇的整整四分之三,另外的水唇、东坑两镇也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陆丰市则流经大安、炎龙、东海、潭西等镇。因为其是陆河、陆丰最为重要的一条河流,流域范围都在陆河、陆丰两县市,所以被陆河、陆丰两县市的民众视为“母亲河”。
(图中红圈处为锅底潭及锅底村,蓝圈处为螺河干流陆河县河口、新田段。)
新田河是螺河四大一级支流之一。在螺河众多支流之中,最为主要的有四条:一是螺溪的书村水;二是南万河(万輋水、甲坑水);三是河口的三溪水(南溪、北溪及河口溪);四是新田河。此外,还有大安境内的双溪及洗鱼溪等较大的支流。
当新田河从上游一路穿山越岭而下流到锅底潭时,前面突然被巨石所阻,加上此处两山夹峙,所以诸水在此激荡成湖,成为一个天然“小水库”。因为这个湖像一个大锅的底部,所以该湖就被叫锅底潭,而邻近的村落则被叫成锅底村。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版的《陆丰县志》中关于锅底潭的记载。)
说起这个锅底潭,可是有较长一段历史了。在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版的《陆丰县志》中,就有关于锅底潭的记载。该志称:“锅底潭,在邑北五十里,两岸夹中,有巨石危滩,急流汹涌,舟行者,以绠挽之,稍不慎,则覆溺莫救,余道经此,议欲凿石,以便舟楫,土人中年老者曰:不可,此天地自然之板闸,借以蓄水,否则百里直流,一泻而涸,舟不能上达河田(疑为“新田”之误)诸村落矣。水出大安,汇罗溪(即螺河)诸水,南入于海。”
也就是说,锅底潭是旧时新田河航道的关键之处,乃天然闸口。历史上,曾有人建议把此潭挡水的巨石凿掉,以疏通新田河航道。当地老者听说后,忙制止说“不可”,称这是新田河航道的天然板闸,一旦凿掉,那新田河之水将一泄千里,船就无法到达上游的新田等村落。
(位于陆河县新田镇锅底村的“锅底潭”,旧时是新田河上下游航道的重要节点。练洪洋供图。)
另据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陆丰乡土志》载:“(螺河)其源一自乌凸山分水凹(指新田河),由激石溪逶迤二十里而至新田;一自黄沙坑山,经上护至新田合流,十四里至锅底,巨石错立,激荡成湖,故有锅底之名,舟楫不慎,即被覆没。”
可见,锅底潭乃是新田河上下游有名的险滩。因为这里水流湍急,加上河中巨石林立,所以旧时行船的人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因此,行船的人每到此处,必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行,稍有不慎就将船毁人亡。
关于锅底,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历史事件:1965年10月,陆丰县(含现陆河县)第一个水轮泵站——(螺河支流)新田河锅底潭水轮泵站建成,解决联安大队(现分为联安、联新两行政村)460亩丘陵旱坡地浇灌。此外,锅底桥通往陆河县新田镇联安、联新两个行政村,且连接陆丰市大安、西南镇,是一座重要交通桥梁。
(陆河县新田镇联新锅底村。练洪洋供图。)
旧时,因为锅底潭是螺河重要支流——新田河内河水道的重要节点,是每位来往于新田河上下游航道的行船人员所必经之路。因此,其在新田河乃至螺河行船运货的人群之中,可谓无人不知,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才会在诸次地方修志之中被专门记述。
现在在锅底村居住的居民,全部都姓“练”,也是陆河唯一的“练姓”聚居地。为什么此地只有姓练的人居住呢?据该村所在的新田镇一位朋友述说,当地的民间说法是,因为锅底是热的,只有“铁链(与练同音)”才能承受得住,所以这个地方只有姓练的才能安稳居住下来,并繁衍至今。
(螺河——陆丰、陆河人民的母亲河。此为陆河县河田镇河北村段。)
另据该位朋友介绍,当地还有类似的说法,比如当地有个叫“咸泥”的村落,村民都姓“李”,意思是说“李树有泥土才能存活和壮大”。这种说法,当然只是一种民间说法而已,且权当是一种茶后饭余的谈资吧。
近几十年来,随着公路的开通,汽车的普及,螺河(含其重要支流新田河)这条有着长达数百年历史的粤东内河航运水道,早已自行废止了。今天,新田河及螺河上早就没有了船来船往,再也看不到梢公挥舞桨槁的身影了。因此,位于新田河水道重要部位的“锅底潭”,现在也鲜为陆河人所知悉,已归于默默无闻矣!
(文字/幽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