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梓黄氏后人黄奶仔讲述“万兴号”创业传奇
一段尘封的客家“创业史”
坑梓黄氏六世祖维琰公子嗣众多,开枝散叶于海内外。他的第六子奕宽公仕途亨达,极具经商之能,并勇于拓业,开创了具有房屋200余间,子嗣众多的堂号——“万兴号”,成就了滨海客家中的一段创业传奇。记者在维琰公宗祠的重光庆典之后对坑梓黄氏后人黄奶仔进行独家采访,一段尘封的客家“创业史”得以“重见光明”。
图为等待点燃的“子孙灯”。 李凌云 摄
制糖榨油积累财富
黄奶仔讲述,奕宽公生于乾隆甲寅年(1794年),24岁时父亲维琰公与世长辞,他化悲愤为力量,节衣缩食,积聚钱财,购田地,开商铺,最终成为富有名望的乡间缙绅,诰封清朝嘉庆和道光年间正五品奉政大夫。奕宽公用情专一,只娶有一房妻子曾老宜人,是当时名门望族大万世居后人。曾氏生于乾隆甲寅年(1794年),享寿106岁,生有4个儿子,并有12个孙子、15个曾孙、27个玄孙,乐享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黄奶仔称,奕宽公颇具商业头脑,不仅停留在农作物销售上,还把农产品加工出售,开办家庭手工业。他以自己开创的新屋仔围屋为据点,在屋后开“糖房”,将榨出的糖运往龙岗、淡水、惠州等地销售。坑梓的山岗地、坝地、旱地种有花生,他又以维琰公围屋为中心,开起榨油坊,一年四季开榨,将油也运往龙岗、坪山和淡水等地出售。
“奕宽公在对糖和油的收购、榨取、贩运、销售中,一靠智慧,二靠诚信,三靠勤俭,经过多年发展,财富逐渐雄厚。” 黄奶仔说道。
淡水墟广置商铺
黄奶仔还介绍,坑梓镇旧无墟市,村民买卖物品大多依赖离坑梓不太远的淡水墟、坪山墟、龙岗墟。三个墟市在坑梓人的商业生活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墟期分别为龙岗逢一、四、七日,坪山逢二、五、八日,淡水逢三、六、九日,彼此互为补充,满足村民赶墟的需要。
淡水墟是数得着的大墟集,善于经商的奕宽公便在淡水下鱼街创办了五家店铺。一家店名已不可考,其余四家店铺每个儿子一间,店名分别是“万福堂”“万祥号”“万贞号”和“万全号”。后来四房人也就以店名作为房号,这些店铺均用于出租。万兴号十二世后人黄淑兰今年97岁高龄,迁居香港。她说,年关时收一次租金足可让整个家族过上好年。
“不过,这五家店铺中除了‘万贞号’毁于火灾之外,其余四家已被别人占用,由于年代久远,地契遗失,已无从追讨。”黄奶仔补充说。
“万兴号”拥380亩田地
黄奶仔介绍,奕宽公在经商致富后,立即买田置地:一方面为子孙添置祖业,另一方面将大部分土地出租,小部分督家众自耕。奕宽公开创的“万兴号”,具有房屋200余间,田地约380亩。十二世后人黄杰宗生前回忆,当时站在大岭牯上向四周望,可以望到的基本都是“万兴号”的田地。
奕宽公还购置了许多房屋。黄奶仔介绍,除了继承父亲祖屋,奕宽公还向二哥奕茂公购置“万福堂世居”供长子居住,向四哥奕敏公购置“万贞号世居”供三子居住,以及购置上述五家店铺,并创围屋“新屋仔”供二子和四子居住。据不完全统计,奕宽公4个儿子每房人有房子50多间,每房房屋近1000平方米。
此外,奕宽公继承客家人重教传统,在“新屋仔”兴办“书黄下”书塾以振家声。他的4个儿子均考取功名:长子世捐公官至直棣分州,州同加二级,其余三子世振公、世星公和世仰公均例贡生。
黄奶仔介绍,道光七年(1837年),44岁的奕宽公英年早逝于北方为官任上。为了纪念这位让黄氏骄傲的开创者,从前的黄氏后人每年10月1日都会从阿婆叫沥中游的“夫人潭”上船(现在河道变窄,水量较少,基本不可能划船),坐船前去惠州祭拜,大有追根溯源之意。“现在拜祭时,还是按照当年收田租的方法,由万福堂、万祥号、万贞号和万全号四房人轮流主持做事,四年一个循环。”黄奶仔补充说。
(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刘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