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深圳"与客家人的"名"缘

2019-09-01   陆河热线网

深圳,和客家人之间,似乎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深圳这片土的拓荒者是客家人;深圳30多年来的壮大有赖于占这座城1/3人口的客家人;深圳,也成为了许多客家人的第二故乡;就连如今她闻名天下的名字——“深圳”,都和客家人有着斩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1“圳”,一个典型的客家地名词

说起“深圳”这个地名的来历,首先得提到“深圳墟”。深圳特区的前身“宝安县”,其县城就是设在深圳镇(墟)。而“深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当时就叫“深圳墟”。

“圳”,在江西以及周边的湖南、安徽南部以及福建广东等地使用多。田地的水沟都叫“圳”,这个字是客家地区中很常用的字。至今,在粤东客家地区,仍有不少带“圳”字的地名。例如,在笔者的家乡——汕尾市陆河县(客家县)河田镇,就有“圳口”、“三下圳”等地名。因此,“圳”字可以视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客家地名词。

改革开放前,深圳大部分是客家地区,那里的原住民大部分都是客家人,由于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水沟,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所以也就有深圳这个词,在客家话中的意思就是,深的水沟或水渠。直到后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名气越来越大时,大家才弄清楚,原来这个“土”+“川”的“圳”字,应该读“zhen”,而“深圳”就是“深水沟”的意思。

2“深圳河”的前世今生

事实上,在古代的时候,“深圳河”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据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新安县志》记载称:“滘水,在城东四十里,发源于梧桐、莆隔、龙跃头诸山,西流曰‘钊口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经横岗山,逶迤四十余里,入后海。”

这里说的“滘水”,指的就是现在的“深圳河”。“梧桐”指的是深圳最高峰“梧桐山”,“莆隔”指的则是现在的“布吉”,“龙跃头”则在香港新界北区,“横岗山(在清朝嘉庆版《新安县志》中,又写作黄岗)”在今天福田区皇岗村。

当客家人来到深圳地区之后,靠着娴熟的垦荒技术和勤劳的双手,以及举家举族的团结力量,很快在深圳地区站稳了脚跟。他们逐渐从新安县的山区地区,向现在的香港地区等沿河沿海地区迁移繁衍。在这个过程中,也把“深圳河”的名字给改了。

深圳河于历史上称为明溪,自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起,更改称为深圳河,作为英国租借香港新界部分的1999年界限时期的界河。

深圳河是深圳最大的河流,在古代,其干流和各支流是深圳地区居民赖以生存的水源保障。因此,深圳河又被称为深圳人的“母亲河”。1898年,英国殖民者强行租去“新界”之后,深圳河成为深圳(新安县)与香港的界河。从此,深圳河既是殖民者分割深港两地的罪证和耻辱,又是联系深港两地的纽带和桥梁。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深圳河”又成为“偷渡”和“走私”的代名词,当时,人们只要一提起“深圳河”,往往会想起河对岸的那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3客家人来之后,才有了“深圳”这个地名词

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朝廷接受广东巡抚王来任所奏,恢复沿海内撤陆界(史称“展界”),并复置新安县,县治仍设在南头。展界之后,新安县首任县令叫李可成。当时,在历经好几年的残酷“迁海政策(强令沿海数十里居民全部短期内迁走)”之后,深圳等沿海地区,到处荒无人烟,田地杂草丛生,新安县一度被撤县。面对这种情况,李可成在朝廷的支持下出台优惠政策,招募周边县份的居民和粤东地区的客家人前来开垦。而当时的梅州、惠州、潮州等粤东客家地区和闽西、赣南等客家地区,正面临“人多地少”的境况,人口压力很大,因此,许多粤、闽、赣的客家人闻知富饶的珠三角沿海地区正在招募农民前来开垦田地,就纷纷举家甚至举族前来。

据了解,“深圳”一名最早出现的典籍记录,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纂修的《新安县志》。如:“卷三地理志墟市”中,列有“深圳墟”;“津梁”的“惠民桥”条目下注:“在深圳”。在“卷八兵刑制墩堡”中,记有“深圳墩台一座”,又云:“其深圳、五通岭、大梅沙、小梅沙四座改作瞭望台,每台设兵十名”。也就是说,在客家人到来之前,新安县并无“深圳”这个地名词,是客家人来了之后才有的,当时有“深圳墟”、“深圳(小河沟)”和“深圳瞭望台”等地名。

因此,“深圳”一开始只是指“深圳墟”里的一条深水沟,属现在深圳河的一小段。后来,“深圳”逐渐成为了这条河流的正式名字。深圳河的上游主要是客家地区,例如布吉、梧桐山及香港的新界,于是这条河的名字也被以客家话命名为“深圳河”。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深圳市的前身)县治由南头迁到深圳墟(镇)。改革开放初,新建立的中国首个经济特区用“深圳”为之命名,由此诞生了“深圳经济特区”,从而使“深圳”这个名字闻名天下。

(来源:客家手机精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