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最近热度很高,豆瓣评分高达9.2。导演是周轶君,历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多次深入中东战地一线。
这是她以两个孩子的母亲的身份遍访了六国后带回来的作品,国内播出后立刻引发一阵热议。
“完全超出认知!”“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只能这样?”许多观众看完表示受到了冲击。
目前优酷已经出了四集,看完四个国家后,我想先和你们谈谈日本和芬兰的教育。
日本的幼儿园,园内许多细节设计几乎超出了它们本来的价值,教育的方法和理念近乎“变态”地渗透了孩子的日常。
比如藤幼儿园,独特的圆形设计是以禅为理念创造的,孩子们因此会感到很自由,而特别的圆形屋顶操场,吸引着孩子们一天平均奔跑四公里。
为了让孩子们动脑思考,草坪故意不打理,到处都可能有坑坑洼洼。
特意画上图标,提示鞋子必须要摆放一致。
教室门设计成必须要费力气才能被关上,是为了让孩子们考虑到门边同学的冷热感受。
户外水龙头没有水槽,因为不关水就会溅湿自己的脚,可以养成随手关水的习惯。
教室之间没有墙,用书柜简单隔开,变相的逼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保证孩子不会被隔壁班的声音吸引。
学校有许多原生态的植物,孩子们吃的一些菜也是自己亲手种植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接触大自然。
另一所莲花幼儿园。早晨孩子们会光脚在铺好的细沙上运动、奔跑,校长认为早晨是最好的时光,孩子们需要积极的燃烧体内的能量。
师生之间的课上互动永远声音洪亮,尽管一天的安排很紧凑,但孩子们也元气满满。
招生入学时,家长也需要被面试,因为家长的回答体现着父母的三观。
对日本的教育最大的感受就是:当教育渗透进生活的细节里无处不在的时候,效果比跟孩子讲道理更好。
日本人教育小孩注重细节,做事保持专注,尽力做到最好,不麻烦别人,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种近乎严苛的教育造就了他们强大的团体凝聚力、严谨而认真的做事态度,以及全民普及的“不给人添麻烦”的意识。
但这种教育也并非“十全十美”。纪录片里提到了日本的特殊职业——感泪疗法师。
由于过于在乎他人的感受,人们的自我被过度压抑,因此日本人感到生存不易和艰辛的时刻特别多。而疗法师的职责就是鼓励来体验的人学会哭、通过流泪释放自我。
过去的日本认为孩子们都一样才是正确的,过分强调人与人的集团化和同质化,但这种教育抹杀了孩子的个性,也造成了学校严重的霸凌现象。
如今的日本在不断地反省,集体主义和个体特征如何调和、达到平衡,他们也还在路上摸索前行。
相比日本,芬兰则显得很宽容,可以说令人大开眼界。
首先是平等。你问芬兰人“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芬兰人会回答“离得最近的那一所”,因为无论是在首都还是其他城市,孩子们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没有差异,所以不用考虑其他因素,距离近就是最好的。
在芬兰的学校里,学生可以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校长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没有特权,必须排队。
其次是自由。没有复制粘贴式的发型和校服,孩子们可以自由穿着,随处可见玩桌游、跳舞的孩子,学校对他们来说仿佛是游乐场,上学一点都不痛苦。
教师自己决定授课方式,没有考核、没有督察、没有竞争、不评职称,只需要专心研究教学,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芬兰最棒的是他们推崇积极正面的教育。为了避免孩子出现竞争,学校没有任何考试。
当一个孩子在某方面不擅长时,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其他力量。在芬兰,不允许使用任何身体暴力,语言暴力也不行,父母就算只是弹了孩子的脑门儿,也会被相关机构三番五次约谈。
在绘画课上,老师告诉周轶君,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画不是用来竞争的,而是一种自由表达感受的方式,从小接受“你这不行,你那不行”的否定教育的周轶君,终于抑制不住感动的情绪当场落泪。
我们的爱好不一定必须要变成一种技能、或者必须带有某种目的,它可以是简单的、纯粹的热爱,人的一生只要有这种热爱,哪怕六十几岁也不会感到孤独。
为了生活而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芬兰的教育这样强大,离不开芬兰“全球最幸福国家”的称号。芬兰是重福利国家,新生儿会收到来自国家发放的“百宝箱”,其中育儿物品多达63种;学校的午餐永远免费;妇女产假长达3年,在家待着也可以拿至少80%的薪资;对妇女和孩子包容度极高,在芬兰,妈妈最大。
这种大环境下,国民心态都很平和,社会很公平,没有竞争,钱和地位根本不是芬兰人认同的成功指标。
可这样的教育也有问题,现在的芬兰人生活真的太过容易,孩子们没有了曾经芬兰名族性的“西苏”精神,缺乏竞争的社会能否一直这样安稳进行下去,是芬兰教育者现在的担忧。
当我们在看别国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他乡的童年》其实立场很客观,不卑不亢、不推崇盲目效仿、也没有妄自菲薄,它给我们传递的观念用两句古语能概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取之所长,避之所短。
有趣的是,日本幼儿园校长的理念和芬兰教育者的理念,其实有很多地方是来源于中国,比如日本幼儿园校长亲手写的那副字,是引用了孟子的话。
《愤怒的小鸟》的创始人彼得表示,芬兰人都十分认同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曾有着相同的教育观。
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反而在别处得到了践行?虽然确实有国情的因素,但我们不能以此来回避问题,而应该看到教育的其他可能。
不要头脑发热地认为“国外的月亮比较圆”;也不要自暴自弃,祈祷下辈子投胎一定选好国家;更不要把自己国家的教育现状批判的一无是处。
国情不同不能强硬照搬,但芬兰人对孩子的尊重、永远不否定孩子、永远保护孩子的好奇,这种教育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并真正实行,从家庭入手去一点点改变。
比如日本,为了不让孩子仅从书本认识世界,会让他们亲自栽种植物、喂养动物。亲自看到闻到摸到带着泥土的植物,和观察家里篮子里的菜是不同的,多接触自然、努力强身健体,这些我们也可以做到。
从面对自己的孩子做起,我这么做,是不是错了?我换个方式说,他会不会更容易接受呢?
最后用孟子的那句话来与大家共勉。
“不为也,非不能也”。
是的,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去做。
家有三岁牛宝,擅长用漫画记录宝宝的日常和带娃心得。更多有趣、感人的母婴漫画,可以关注我:echo小茵茵 常来找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