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2岁孩子认识多少字,会多少拼音,父母骄傲的神情,孩子疲惫的眼神。
越来越多的家长推崇超前教育,感觉不让孩子早点接受知识,就会落后别人一样。
但接受了超前教育的孩子,也没见得多聪明;相反,他们失去了童年时光,更失去了学习乐趣。
记得牛蛙外公曾在改造孙儿失败后,释然地说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你会在田野上长大,在河流中奔跑,我站在远远的地方给你挥手,直到你看不到我为止。
繁华的大上海,你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能慢点长大的孩子。
什么是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年龄段的教育,我们可以引申出多种概念。
第一、过早地让孩子抛弃玩耍,接触知识;例如两岁的孩子开始学认字,学算数,背诗词等,没有时间玩耍,更不允许玩耍。
第二、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记得网上疯传的5岁小朋友的逆天简历吗?还记得那个3岁就能认3000多字的神童吗?这一个个天才神童的故事给了父母们一个信号:
孩子要从小抓起,不然会被别人甩得远远的。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进行超前教育,殊不知,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
第三、超前教育的背后是父母的功利心;你敢说,假如你的孩子从小就认识很多字,你不会向亲朋好友炫耀,发个朋友圈?
说的好听点,是为了孩子好,能比别人快走一步;难听点,满足的是父母的功利心,我家孩子就是比别人优秀,你们羡慕我吧。
所以,教育孩子过程中,有的家长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变形了。
超前教育就是竞争社会中的产物,存在不一定合理。
超前教育有好处,但绝对不多
经过超前教育的孩子,他的认字、拼音、数学都要优于别人,比别人懂得多一点。
而且还多才多艺,更早地挖掘出孩子的潜力,即使孩子当时不理解的知识,经过老师讲解后,能够有更深的理解。
还有很强的优越感。
这是我能所想到的一切好处,但不代表它就能实行。
因为所有进行过超前教育的孩子,在他们几年后出现了学习上的倦怠,心理上的压力,人格不健全,挫折力太差等各种问题。
而这正是社会更缺乏的能力。
就拿幼儿教育很出色的日本和德国来说,他们从来不赢在起跑线上,甚至是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期“玩”多过“学”,他们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更知道,一座大厦只有地基打得好,才能更加稳固。
而超前教育无疑是地基还没打好,就想着建高楼,早晚有倒塌的一天。
但适龄教育不代表不教育,而是教育的方法不同,在孩子没有接受知识的能力时,是“玩”为主,等孩子有接受知识的能力了,那自然是“学”为主。
所以,超前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能否真正认识到孩子的发展特点。
超前教育,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武汉有一位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5年内花了12万给孩子杰瑞报了17个培训班。
所以5岁的杰瑞提早学完了二年级的所有课程,比别人快的不止一步,而且小托福考试还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
等杰瑞上一年级后,他能轻松地应付考试和课程,甚至觉得老师讲的很简单。
而问题就在二年级时暴露出来了,渐渐地,杰瑞成绩下滑,上课走神,不写作业不听讲等。
这就是超前教育的危害之一,过早地让孩子接触知识,反而会让孩子因课程容易失去了探索的欲望。
等二年级后,“老本”吃完了,欲望也没有,自然就会厌学,跟不上,越来越糟糕,陷入恶性循环。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超前教育就是误用了时光。
超前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当你陷入了超前教育的怪圈后,就会只看重学习,其他的都不顾了。
1995年出生的张炘炀,两岁时就认识两千多个字,小学六年的课程,只在两年内就学完了。
他不仅是天才,更是比别人赢在了起跑线上。
初一和初二只读了半年,然后参加高考,顺利考进了市里最好的高级中学。
高一高二没有读,就直接参加了高考,那时他才10岁,以505分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成为了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之后又在北京工业大学读硕士生,16岁成为博士生。
但是,心理问题渐渐暴露出来,他曾在微博上说过一句话:有钱不一定有素质,但没钱一定没素质。这种看法引起了网友的纷纷不满。
家里条件不好的他,要求父母给他在北京买房,不然就放弃答辩弃考博士,他认为父母应该为他的天才智商买单。
而他的父亲曾经出过一本叫《神奇的学习》,书中只讲学习,不讲做人。只要成绩好,孩子就是爹。
很明显,他的父母只关注他的学习,只要他在学习上一直往前冲,其他的不要管;以前小,问题没有暴露,等几年后,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再挽救也难了。
张炘炀学习上几乎没人能比,但是心理健康方面,却被别人完全碾压,这同样能跌落神坛。
有一种优秀叫大器晚成;有一种才能叫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
孩子就像一棵正在成长的树,我们不能只盼望这棵树早点开花结果,要多看看孩子这棵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
揠苗助长的孩子,早晚会在半路夭折。
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玩耍比学习重要;体验比思考重要;户外比室内重要;示范比说教重要;家庭比学校重要。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描述到: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
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如果我们只一味地督促孩子开花结果,却忽略了他的枝叶和营养,那果实也是苦涩的。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教育孩子的路还很长,我们不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