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这次假期不断地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多了。
平时孩子放在她爷爷奶奶家,这次我发现2岁的孩子,谁严厉谁宽松,她了如指掌。
女儿喜欢看电视,如果她看得久了,我和她奶奶都会把电视关掉,要求她出门走走。
小姑娘就立马哭起来,死活不肯关电视,嘴里喊着“汪汪队”、“不要”等字眼;
知道我们不会答应她要求后,就叫“爷爷”,赶来的爷爷立马就给她打开了电视,又看了起来。
包括吃饭、零食、生气时,她都会叫“爷爷”,然后爷爷对她好一顿哄。
小小年纪,就对大人的脾气掌握得如此清楚,奶奶严厉,我和她爸坚持底线,只有爷爷是无条件地满足她。
所以,当她有不合理的要求时,都是找爷爷。
有时候公婆两人会为了她看电视吵架,吃零食吵架,难有结果。
而中国式家长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教育由来已久。
红白脸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有个怕的人?
家长既不想孩子一直处于管教中,成为软弱的人;又不想放羊式地散养,不管孩子;于是,两者结合,就有了“红白脸教育”。
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妈妈是白脸,爸爸是红脸;当妈妈严厉要求孩子时,爸爸就跑出来打圆场,然后孩子肯定会更倾向爸爸。
就像电视剧《少年派》里的林妙妙,妈妈王胜男对她是严格教育,就怕她走歪;爸爸林大为怕她承受不住妈妈的高压,偷偷地给她松绑。
有一集是林妙妙想买辆自行车,王胜男怕马路上危险就没答应她;之后林大为趁王出差,偷偷地买了。
类似的场景很多,所以,林妙妙有啥要求时都找林大为,对妈妈是藏着掖着。
林大伟固然是个好爸爸,但是在教育这边,没有跟妻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时常使王的威严尽失。
现实家庭中,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的做法,当一方严厉,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另一方就偷偷地满足孩子,无非是怕孩子难过。
让孩子有个怕的人,这样他不敢做坏事,目的是好的,但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弊大于利。
其实是吓唬孩子,但结局往往不如愿。
红白脸教育,容易让孩子成为“双面派”
“红白脸教育”一个是推,一个是拉,两者力量完全消除,对孩子的教育作用甚少,但坏处很多。
1、成为两面派
当你们在唱红白脸时,孩子已经建立了一套应对体系。
面对严厉的妈妈,他低眉顺眼、逆来顺受;面对软弱的爸爸,他顺杆往上爬;两边角色切换完美。
说句难听的话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双重标准下教育出来的孩子,他自然准备了双重标准来应付。
谁好说话,谁不好说话,有合理的要求找谁,不合理的要求找谁,他门清儿。
这样长大的孩子,不一定能交到知心朋友;
我们希望有个表里如一的高情商孩子;却不希望有个说一套做一套的伪装者。
2、会让孩子疏远“白脸”家长
就像我的女儿,会疏远坚持原则的我,亲近无原则的爷爷;包括她的哥哥,当想要玩手机,吃零食时都会找爷爷,而躲着奶奶。
所以,红白脸教育的结果,一定是孩子疏远“白脸”家长,甚至是抱怨。
而往往白脸家长恰好能给孩子底线,树立原则;对孩子不利。
3、孩子价值观错乱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的双重标准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当你要求不能做这件事时,爸爸跑来偷偷地告诉孩子可以做,他就不知道到底谁说得对。
就像手表定律,一只手表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两只手表不知道准确的时间。
所以,给孩子统一的价值观才是教育之道。
教育孩子,父母得“统一战线”
只有双方统一战线,给孩子一个标准,他才知道该怎么遵守规则。
1、建立底线,树立原则
不是所有的“虎妈猫爸”教育都是属于红白脸,红白脸指的是一方有原则,一方没原则,导致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
如果当一方过于严厉,孩子情绪很低落,另一方就可以从中调和;但前提是给孩子先建立底线,树立原则。
触碰底线的事不做,触犯原则的事不原谅,才是安抚孩子情绪的前提。
2、夫妻双方标准一致
最好的做法是两人标准一致,才能给孩子方向。
如果出现两人意见不一致,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或者一方偷偷地给孩子松绑。
而应当是两人先商量好了,拿出一个结果给孩子。
这样才能教育出,价值观统一的孩子。
3、忌说对方的坏话
有的父母在唱红白脸时,常做的做法是,先否定一方的做法,说“你妈就是那样的人,不要理她”。
自以为自己争取到了孩子的心,其实时间久了,孩子会觉得你这人喜欢背地里说坏话,以后会疏远你。
而严厉的一方,被另一方时常说坏话,在孩子面前威严尽失,导致的后果,双方的话在孩子眼里,都失去了约束力。
所以,千万不要为了取信孩子,就说对方的坏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艾默生说:“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陪伴和榜样示范。”
所以,在一开始教育孩子时,就要做好示范,给孩子好的榜样。
红白脸只是老一辈人的策略,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的孩子。
不要在孩子面前,滥充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