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你爱孩子,孩子就必须接受你的所有行为。
殊不知,以爱的名义中,有很多行为孩子是反感的。
说话不算数
女星张歆艺当被问:“如果有机会可以回到过去,重新活一次,你愿意回去吗?”
她坚定地答:“不愿意。”
她说小时候太苦,但最难过的是,有一次妈妈承诺“只要你考到班级多少名,就给你买一双白球鞋。”
她为了这个美梦发狠学习,终于达到目标,但鞋子最终没买。
她现在的鞋柜里几乎都是白鞋,就是为了弥补当年的遗憾。
家长在激励孩子的时候,都会以一定的奖励来做诱饵,但当孩子达到时,却以各种借口拒绝。
童年的匮乏终于成为他的执念。
如果条件不好,就不要轻易承诺;更不要轻易承诺,如果承诺还请家长做到。
随心所欲,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爸妈工作不顺心,回到家时,你做什么都是错;看电视是错,走路姿势不对是错,连打个喷嚏都是错。
而当他们心情好时,你干什么都不计较,你骂他们都觉得你可爱。
有时候孩子的好坏,全凭家长的心情,高兴时看你顺眼,不高兴时看你碍眼。
随心所欲,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就是大人的无能。
披着为孩子好的借口,来发泄个人对生活的不满;你骂他们时,他们都懂。
双标,只讲自己的道理
比如看电视,大人看电视无论多久都行,而到了孩子看电视时,就说你是学生,不能看电视。难道学生就有错了?
很多时候,家长都是双重标准来要求孩子;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孩子做到。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你的?就是大人只讲自己的道理,没站在孩子角度想。
如果都限制看电视,那大人也应该做到,而不能只要求孩子。
这种双标的例子,在家庭中不少见,玩手机如此,逼孩子懂事也如此。
喜欢窥探小孩的隐私
当孩子一天天大了的时候,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
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小心思,当家长的会明里暗里地弄清楚孩子在想什么,都交了什么朋友。
目的是好的,但就怕习惯养成后,孩子再大了些后,你再去窥探他的隐私,就会招致他的反感和叛逆。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给他们空间。
孩子之所以有自己的秘密,是因为不想家长知道。
喜欢不合时宜的炫耀
小时候觉得爸妈工作辛苦,赚钱不容易,就经常对他们说,“长大后我要赚好多好多钱,给你们买大房子住。”
爸妈笑着说,“宝宝真懂事。”
然后,第二天就见他们在亲戚面前,添油加醋地说这件事,感觉他们的孩子很牛逼,很懂事一样;亲戚纷纷夸奖他们有个好孩子。
那一刻,我觉得我像个猴子被人耍了一样。
当孩子的暖心话,被你拿来炫耀时,不仅让孩子感觉不骄傲,反而感到有压力,继而生气。
不要随意炫耀孩子对你的爱。
动不动就威胁
小时候,就经常听爸妈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走”,于是我不得不屈服,很怕被送走。
- “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
- “你再吵,我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 “再调皮,我就把你丢了”
为了让孩子听话懂事,我们从小到大,受过很多“威胁”,爸妈没当真,而我们当真了,从此活得小心翼翼。
《中毒的父母》里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你说的任何话,他都有可能当真。
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
我们往往对其他人宽容,却对身边人很吝啬,尤其是夸奖少,谩骂多。
我们很少用恶毒的语言去骂别人,因为会被打;却会用最恶毒的语言骂孩子,因为他不会反抗。
- “你怎么这么笨”
- “早知道,就不生你了,天天惹我生气”
- “你怎么不去死”
在最爱我们的孩子身上,我们说过很多伤人的话。
虽然他们不会反抗,但早晚会像根刺一样,深深地扎在他们心里。
不听孩子的解释
父母会为了孩子放弃生命,却不肯放弃自己的想法。
他们觉得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走的路还多,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这样的后果,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孩子。
当孩子跟人打架时,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又调皮了;当孩子逃课时,不听解释就认为他不好好学习。
而实际情况是别人骂你,孩子为你出头;同学生病了,他送同学去医院才逃课。
每一种行为后面都有原因,不管好坏,做家长的更应该听听孩子的解释,这是他们的权利。
千万别因为你的偏见,堵住了孩子的嘴。
当了父母后,我明白了很多,那就是孩子真不像驯兽,你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养孩子就像种树,除了提供养分外,适当修剪一下就可以了,其他的看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