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在日本福岛发生核事故后将近十年后,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无人生活的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众多。
科学人员使用相机,在福岛核事故周围各个区域拍摄到了超过267000 张野生动物照片,一共记录了20多种物种,其中包括野猪,日本野兔,猕猴,野鸡,狐狸和貉。
佐治亚大学野生生物生物学家詹姆斯·比斯利(James Beasley)表示,科学界和公众都对像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那样的核事故数年后野生生物的状况提出了疑问。这项最新研究还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萨凡纳河生态实验室和沃内尔林业与自然资源学院副教授比斯利说:“我们的研究成果是第一个证据,表明尽管存在放射性污染,但整个福岛疏散区现在仍有许多野生动植物。”
比斯利说,与人类有冲突的物种,特别是野猪,主要是在人类撤离的地区拍摄到的,表明这些物种随着人们的疏散而增加了
该团队确定了三个研究区域:由于污染程度最高而不允许人类进入的区域;中等程度污染而限制人员的区域以及人类居住的地方。在过去的120天里,照相机捕捉了超过46000张野猪图像。这些图像中超过26000张是在无人居住区拍摄的,相比之下,在限制区拍摄了约13000张,在居住区拍摄了7000张。
貉
在无人区的其它物种数量更多,包括浣熊,貂和日本猕猴。
这项研究结果并不是对动物健康进行评估。
福岛大学环境放射性研究所教授托马斯·欣顿说:“这项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它研究了对野生生物种群的放射学影响,而以前的大多数研究都在寻找对单个动物的影响。”
科学家们说,尽管没有有关撤离地区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先前数据,但人类居住区的近距离和相似景观使该地区成为该研究的理想控制区。该团队评估了其它变量的影响:与道路的距离,摄像机日期,植被类型和海拔高度。
比斯利说:“地形从山区到沿海生境都有所不同,我们知道这些生境支持不同类型的物种。要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将生境和景观属性(例如海拔)纳入了我们的分析范围。基于这些分析,我们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水平,海拔和栖息地类型是影响所评估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素,而不是辐射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物种的活动模式与其众所周知的历史或行为模式一致。夜间活动的浣熊在夜间更活跃,而昼夜动物的野鸡则在白天更活跃。然而,无人区内的野猪比人类住区中的野猪在白天更活跃,这表明在没有人类的情况下它们可能会改变其行为。
日本髭羚
这些模式的一个例外是日本髭羚,一种类似山羊的哺乳动物。通常,它们与人类相距遥远,在人们居住的农村高地地区的镜头中最常看到它们。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行为调整,以避免在疏散区迅速增加种群。
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生态与环境前沿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