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南阳解放后,15岁的他虽然还没有枪高,但还是告别家人,跟着共产党,穿上军装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九死一生。从花季少年到迟暮老人,他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他是李清伍。8月1日建军节,记者见到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聆听他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在部队,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清伍老人虽然已经87岁了,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时刻保持着一个军人的干炼利落。说起自己参加过的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老人如数家珍,一再表示:“这辈子就跟定共产党了!”
“我们家兄弟三个,我是老大,家里很穷,可以说家徒四壁,一直寄居在房东家里。”回想当年,李清伍还是历历在目,1948年,南阳解放后,15岁的他就穿上军装,参加了南阳独立团,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时,我们部队像我这样年纪的有二三十个,都还没有枪高,我们主要负责后勤。”李清伍说,部队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部队里,老兵对我们这些‘小鬼头’都很照顾,就像父母兄长一样,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还教我们学文化。当时部队领导就像我的亲人一样,生活、思想上遇到困难,他们总会给我排忧解难,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进军大西南,部队经常急行军,虽然当时年纪小,但一直咬牙坚持。”小腿肿胀,脚上磨血泡,对于李清伍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他不喊苦不喊累,“当时就一心想着解放全中国。”
当记者问老人面对枪林弹雨是否害怕时,老人的回答十分朴实:“有时回想过去,那些枪炮声犹在耳边。每次战斗都会有牺牲,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都是一件幸事。我和战友们都不怕,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一定要听党的指挥,服从命令……”老人的一席话,让人肃然起敬。
在军营,他刻苦学习成栋梁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李清伍后来到了所在部队的后勤供给处。钱粮、马匹、草料,李清伍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在后方,但心一直和前方战士在一起,保证前线的补给,是我们最大的任务。”
“最先学会的两个字就是中国。”在部队,李清伍还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看到李清伍这么努力学习,1953年,部队派他学习无线电知识。
当时,学校位于四川省江津县。到了学校,李清伍才发现,除了几间教室外,学生营房还没有盖好。“我们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脱土坯盖营房。”当时天气炎热,李清伍的手臂很快晒出了一层小水泡,“自己没当回事,就拿着铅笔头一个个扎破,谁知后来伤口感染了,胳膊一下子肿得像小牛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清伍也没有耽误学业,刻苦钻研技术知识,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沿海防空部队担任通信报务员,时刻守卫着祖国的蓝天。
“在部队,我就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李清伍一直牢记党的教导,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也是在部队,李清伍通过刻苦学习成了栋梁之材。
退伍后,他平凡中初心不改
1956年,李清伍光荣退伍后回到家乡,即现在的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张衡街道魏营社区,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虽然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可李清伍从来没有怨言,也没有向政府提过要求。“比起那些在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友,我还是幸运的。”
“我们姊妹五个,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言传身教,告诉我们要热爱党、热爱人民,是共产党给了我们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老人的女儿李朋哲说,父亲生活一直都很节俭,但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总会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一个过路人来家里讨口水喝,父亲热情地把对方请进家里,在交谈中,得知对方生活比较贫困,父亲就拿出家里的现金和衣服,送给了对方。”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老人上了年纪,开始写一些文字,来追忆以前的峥嵘岁月,歌颂现在的美好生活。“白昼跑一天,夜晚不得眠。双脚打了泡,同志咬牙关。渴了山涧水,饿了吃把面。革命虽艰苦,信仰不能变。为民得解放,战死也心甘。幸福后来人,莫忘前人恩。继承英雄志,爱党爱人民。”老人把对党的忠诚和热爱,全部写进了那一行行文字当中。“现在回头看看自己的一生,要感谢党给了我幸福的生活。”
采访手记
作为一名老兵,李清伍老人讲述那些枪林弹雨、生离死别的经历时,说到动情处情绪还是十分激动。在平凡的人生舞台上,无论自己的身份怎么变化,老兵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党的绝对信仰和忠诚。退伍不褪色,初心不改铸忠诚,老兵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精神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后来人,前进、前进、向前进!
全媒体记者/李金玺
编辑/ 蔡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rEOuHMBURTf-Dn5LYX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