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要的香蕉,你却给的苹果
一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喜欢香蕉,可是你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苹果,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我的人品确定是有问题的!我只是喜欢香蕉而已啊……”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家长们发现,以前那个乖乖听话的宝宝不见了,而是换成一个蛮不讲理的“小白眼狼”。
我们变得困惑:自己的事业很成功,可以管理好多人的团队;但面对自己的孩子却束手无策。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爱和陪伴,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
如果你和孩子件也有类似的烦恼,也许下面这个例子,会让你有一点启发。
母亲:今天降温,套件毛衣再走。
女儿:我不冷,我不穿。
母亲:不行,你感冒刚好了,别又得瑟病了。
女儿:我不想穿!衣服丑死了,我们班上同学没人会穿。
母亲:你管他们干吗!我是为你好,你是我孩子你就得听我的。
最终的结局:青春期爱美的女儿无奈地穿上毛衣,一甩门走了。刚出家门看母亲看不见自己了,把毛衣一脱,气哼哼地去学校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母亲的心里话:孩子大了就是不听话,让你穿毛衣不是为你好吗,你再感冒了还不是自己难受。
相信类似的例子,在很多中国家庭里都会不断重演。家长站在成人的角度自说自话,孩子在孩子的角度阳奉阴违。最后的结局,要么是孩子再也不愿和家长沟通;要么就是长大之后成为“傀儡”,没有主见,什么事都不做决定。
为什么父母总是很难做到真正地倾听?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缺乏平等和真挚地态度和他们相处。
换句话说,家长缺乏真正地与孩子平等对话、倾听孩子心声、走进孩子内心的意识。
我们距离孩子内心的声音有多远?其实只是一个俯下身子倾听他们的距离。
那么,父母究竟该怎么做呢?
如果此刻的你毫无头绪,那么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台湾心理治疗师洪仲清的著作《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
洪仲清毕业于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曾任心理治疗所所长5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7年。他习惯在工作之余,习惯用温柔的笔触,写出心中的涓涓细流引发读者的共鸣。总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觉察出不一样的心灵触动。
为了更好地爱孩子,爱自己,要先学会好好地听。
02 “倾听孩子”
洪仲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啼笑皆非”的例子。年轻人和爸爸起了争执。爸爸非说年轻人在撒谎,年轻人满肚子委屈,但是只要反驳就被老爸“痛扁”。最后孩子被“屈打成招”,谁知道爸爸又说:“你早一点承认就好了!”年轻人抓狂不已。
这是父母在倾听孩子时,最容易犯的第一点错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有了预判。所以不管孩子说啥做啥,都会先入为主,只会相信自己的臆断。
当人们情绪激动的时候,就很容易有抵触心理,对方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这是父母能倾听孩子的先决条件。
第一, 无论自己的情绪,抑或孩子的情绪当下是什么,必须先接纳它们,而不要急着去否定、排斥它们。
第二,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有很多孩子,在被同学霸凌时,第一反应是不敢告诉父母。有的孩子是怕家长担心,更多数人是怕被大人教育:“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人家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呢!”
这样的处理方式,只会让孩子越发不敢卸下自己的心房,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而有耐心、不指摘的倾听,能让对方乐于倾诉,宣泄情绪,感觉自己被“看见”。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就算长大之后会历经风雨,也会为自己建一座心墙,成为柔软但是坚韧的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3 “倾听自己”
记得阿娇大婚前,曾经和另一半赖弘国参加了一档真人秀 《爸妈学前班》,别人在忙着秀恩爱,他俩的互动却让人感觉无比尴尬。
赖弘国想要靠近她,但总被她默默逃开。两人经常在房间里相对无言,似乎是一对相处多年毫无激情的老夫妻一样。
最让人心疼的是,阿娇和别人对话时,总是习惯用双臂环抱肩膀。这在心理学中,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曾经红遍全亚洲的阿娇坦言,自己的童年并不幸福。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为了赚钱没空照顾她,后来改嫁又把她放在不同的亲戚家里。小小年级的阿娇,就四处辗转流离,居无定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阿娇有一次被亲戚狠狠地敲了头,她便和妈妈说,但是妈妈并不相信。从此以后,阿娇就习惯把所有心事都藏在心里,因为不被人相信的感觉,太绝望了。
黛比·福特曾经说过:“”阴影“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拥抱它,我们的生命才算完整”。
如果我们的童年,没有那么幸运,碰上善于倾听的父母。那么在长大成人之后,我们就要试着倾听自己,不压抑自己的情绪。
书中分享了一个焦虑母亲的故事。她习惯于计划一切,自己的工作、生孩子的节奏,似乎只要掌控自己就能获得幸福。但是等她有了2个孩子之后,才发现有些事不是有好计划就会有好结果的。
女人习惯为未来焦虑,并由此脑补很多不良的情绪,尽管很多都根本不会发生。她以前的座右铭就是“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所以每每想到最坏的打算,就会陷入情绪的低谷。
作者洪仲清建议她可以写心情日记。而在在这段过程中,遇到什么事情,可以先试着深呼吸,不要着急做决定。
比如孩子在哭闹,她也会深呼吸让自己先镇定下来,在面对当下的事。她开始学会等待,等待孩子的情绪平复,她的情绪也犹如潮水一般,慢慢退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4 不困于心,不囿于情
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多看,少说话。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费斯诺。提出的费斯诺定理中也说,人应该多听少说,说的过多了,说的就成了做的障碍。
语言是很奇妙的东西,父母的回应,反映了亲子关系的质量。但是学会共情式的倾听,可以让父母与孩子产生共鸣,确认孩子的感受。
试想一下,孩子兴冲冲地跑回家,对爸爸说:“我们球队今天又赢啦!”爸爸回应道:“是吗?那就好好打球,不仅能锻炼身体,以后特长生还能加分呢!”孩子不能说爸爸说的不对,但这显然是爸爸没有倾听出孩子的感受,所以做出了无效的回应。
在倾听的过程中,只要父母能管住自己,不从道德的制高点上评判孩子,不试着给孩子提建议,不试图教育孩子如何面对生活,那么孩子就会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请记住:父母的倾听不是为了提供答案,而是为了提供一个容器,供孩子倾诉。
父母倾听之后,少给一个标准化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所以,父母不是多努力就可以让孩子成功,而是你越松弛,你和孩子都会越成功。
祝福我们每一个人,与孩子的邂逅,都是下一段美好的开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