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一个关于学习的简短答案,却获得了34k个赞。
1968年,上海电表厂有个小工,没事就看英语书自学英语,而其他的小工没事就抽烟打牌踢球,还嘲笑这个小工读英语有什么用,一个电表工人用得到英语么?
后来厂里来了一些英文材料,全厂没一个人看得懂,就这个小工行。厂里一下子轰动了,所有人看他的眼神都变了。
但小工的还是故我,仍旧继续干着自己活,学着自己的习,不管别人什么态度。
又过了一段时间,政府机关缺个翻译,就跑来把他借走了,再也没还回来过。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小工叫杨洁篪,上一任的外交部长。
如果说这个杨洁篪部长的故事,还带有一点运气成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平时也会因为持续的学习很获益颇多。
比如参加同事或朋友聚会时,能信手拈来一大堆有趣的话题并且侃侃而谈,确实会让你信心十足,成为全场的焦点。
教育学家艾伦·塔夫提出,70%的学习都依赖于我们自发的去完成。
因此,“终身学习”并不是一种锦上添花但是可有可无的做法,而是在信息革命来袭的浪潮下,必备的生存能力。
但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学习模式,不能仅仅依靠兴趣或者单凭毅力。它必须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就需要认真地培养。
如何获取持续学习的能力?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指南?也许有这本《终身成长行动指南:麦肯锡教你的7个成长法则》可以帮到你。
本书作者是日本人赤羽雄二,他曾一手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因为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本书不是单纯的理论堆砌,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更快学习的实操手册。只要你掌握正确的方法,以及做好突破心理障碍,那么持续学习就不会是一件难事了。
“如果你每天都读你看得懂的书,你就只知道已知的世界观”。下面,就让我们从7个方面谈谈如何打破难以持续学习的瓶颈。
一、制定合适目标
为什么大部分人难以把好喜欢坚持下去?不是毅力不够,而是把目标定得太高了。
想学英语,就在晚上买了一堆课,学了三天就放弃了;想减肥,久办了一年健身卡,最后变成洗澡卡了…
究其原因,都是好高骛远,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造成的。
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定下适合自己难度的小目标。
从2012年末开始,《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每天至少做1个俯卧撑,这成了他培养的第一个微习惯。两年后,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
谈到自己的成功,他坦言是每天微小的积极行为,让自己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与《终身成长学习指南》的第一个成长法则不谋而合。
制定“难度低一点的目标”会更容易实现,而实现后也会鼓励我们的斗志。还有一点,如果我们中途放弃了,但是只要再次开始并坚持完成就不算失败。
二、坚持不痛苦的努力
一说起努力,大家都会想起自己求学期间“头悬梁 锥刺股”的惨痛经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几乎我们的共识。
但是作者赤羽雄二却认为我们可以坚持下去的努力,是需要让人感到快乐的努力。要寻找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努力路径。
首先,要多参加学习和交流活动。
其次,要将人脉可视化。结识一个人后,通过他有认识了新的人,这一过程都可以用ppt记录下来。
最后,可以举办研讨会和交流会,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如果无法做到演讲这种地步,那么可以试试主题阅读,并将输入-输出,并进行深入领域的探索。
努力只要有了收获,就会让人感到愉快,形成良性循环。
三、设法建立自信
想要建立自信,就要奖励努力的自己。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作者的另一本畅销书《零秒思考》的做法来执行。
除此之外,也要建立微笑的成功体验、与愿意夸赞我们的人相处、远离那些经常打击我们的负能量人群。
四、创造良性循环
想要良性循环,就必须借势而为。就作者而言,他就是举办大量演讲、在博客上不断输出、出版书籍等方式,来给自己造势再循环的。
五、培养乐观心态
同样是杯水,乐观的人会说:“还有半杯水呐!”而悲观的人会说:“怎么只有半杯水!”这就是乐观心态和悲观心态的区别。
心态决定想法。当一个人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弱势时,他的想法将决定内心是否强大。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何让自己保持乐观心态?有以下几点想法供参考。
1.别人的举动如果很过分,那么ta可能有着相当严重的心理问题。
2.观察对我做出这种举动的人,分析对方为何能做出这种事。
3.就算遇到了烦心事,也不急于下结论。
4.就算遇到了厌烦的事,也试着将它当成一次锻炼。
5.我认为乐观的心态和悲观的心态只有毫厘之差。
6.尝试从不同角度的理解。
6.想着“管他呢”,干脆睡觉。
对于始终无法控制心态的人,可以试着和有着乐观心态的人去学习,学习一下他们的思考模式。“乐观是可以传染的”。
六、保持稳定身心
保持充足睡眠,摄取平衡营养的食物,三餐定时定点,坚持锻炼,今日事今日毕,都会让我们保持最佳状态。
七、在团队中更快成长
一个人走得快, 一群人走得远。我们的生活不是好莱坞大片,孤胆英雄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放弃“自傲”,才能让自己更快成长。
每个人都期望岁月静好,却不知社会正如江水般奔涌向前。
曾有人评价著名投资人巴菲特,他醒着的一半时间是在看书,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在跟一些非常有才华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有时候是通过打电话,有时候是当面。
巴菲特还有一位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他是巴菲特的智囊。芒格同样把自己的成就归结为不断地学习,他说:
我非常幸运,在读法学院之前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没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帮助更大的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所有“我做不到”的说辞,其实只是不想做罢了。
巴菲特说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心,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所以要好好学习,认真付出,属于我们的财富必然不会缺席。
所谓一本万利的投资,真的只有“终身学习”。所以,从现在开始,开启自己的终身成长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