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理学者武志红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张女士极端怕黑,只要夜幕降临,她会将家里所有的门窗锁上,而且反复检查,就怕遗漏。她会把家里所有的灯打开,然后把电视机音量调到最大,在沙发上看电视,最后疲惫中沉沉睡去。
家里5岁的儿子,并不能给她安全感。为了晚上睡个好觉,她会央求朋友来陪她。朋友必须要是成年人,那样她才能睡着。不过朋友并不用在他身边陪着,只要在家中待着,张女士就能睡个好觉。更奇特的是,不管她睡得多沉,只要朋友离开,她就会马上惊醒。
惧怕黑暗到如此程度,是因为张女士对待亲密关系毫无安全感。
张女士4岁时,被亲生父母在一个漆黑的夜里送人了。晚上睡觉前还是和家人在一起,等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一条船上,周边都是陌生人。陌生人说,他们现在是她的爸爸妈妈了,她的亲生父母不要她了。
小时候的经历,让张女士毫无安全感。而丈夫和她离婚,又让她脆弱的心灵雪上加霜。
没有安全感的张女士,会反复检查门窗有没有锁紧、打开家中所有的灯、并把电视声音调到最大,甚至找找成年人陪,才能入睡,都是为了战胜亲密关系中的不安带来的恐惧。
02
你的孩子喜欢黏着妈妈吗?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自由玩耍,但是大人一离开就会大哭大闹。等到孩子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却始终保持一段稳定亲密的关系?你是否想过,也许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不是孩子的个性使然,而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呢?
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到底来自于哪里呢?
1959年,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夫妇对恒河猴进行了一项研究。小猴子一出生,科研人员就把它们和亲生母亲分开,由哈洛做了两个“代理母亲”。代理母亲并不是其他猴子,而是人工做的假母猴。
一个是用钢丝网做的假母猴,不过在假母猴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供应母乳。
另一个是用绒布做的假母猴,手感摸起来类似猴毛,比较舒适,但没有安装奶瓶。
接着就把刚出生的小猴子,放到代理母亲身边。
按照哈洛夫妇的设想,小猴子肯定喜欢供应母乳的铁丝母猴,因为可以随吃吃奶。
但是结果发现,小猴子只要吃完奶,就去绒布做的“妈妈”身边。实验进行到这一步,还证明不了什么。这也许是因为绒布妈妈的触感好,所以小猴子愿意和她们亲近。
接下来,哈洛夫妇在实验中加入了敲鼓的玩具熊。在小猴子看来,它们就是会出发很大声音的“恐怖玩偶”。
当恐怖玩偶发出声音时,同时有2个代理母亲的小猴子,其中有80%,都会奔向绒布妈妈身边,并拥抱妈妈获得安全感。经过和绒布妈妈的接触,它们平静了下来,并睁着小眼睛观察恐怖玩偶。
过了一段时间,有些胆子大的小猴子,还会离开绒布妈妈,去尝试接近恐怖玩具。
上面的实验说明,绒布母亲除了能提供身体上的舒适感,还可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之后,恒河猴才会大胆地探索世界。
因为恒河猴的94%的基因,是和人类相同的。所以这个实验结果对人类同样适用。根据研究表明,只有令人舒适、温暖的身体接触,才能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安全感。
为什么说这个实验被某些动物保护主义者称之为“邪恶”?
是因为和铁丝妈妈长大的小猴子,因为缺少身体接触,而变得暴躁、易怒。有自残倾向,甚至暴力殴打自己的小仔。
03
在有些传统的中国家长看来,养孩子多简单啊,吃饱穿暖就完事了,哪有那么多歪歪道道。比如有些流传甚广的育儿主张,不能随便抱孩子,越哭越不能抱,否则会惯出老让大人抱着安抚的坏毛病。
这种说法的本质,其实是在宣扬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的。
华生主张: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他的理论风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接着影响众多西方国家。现在我们国内有些人鼓吹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都是脱胎与此。
而在自家孩子上贯彻行为主义的的心理学家华生,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二女儿也多次尝试自杀,小儿子则一直流浪没有经济来源,靠父亲的经济援助才能生活。
也许华生的案例有些极端了,但是倡导行为主义的父母可能不知道,缺少与父母良性互动,尤其是身体接触的孩子,会患上“皮肤饥渴症”。
他们在长大成人后,因为缺乏皮肤接触,而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忧伤和快乐,变得特别“独”。
但从哈洛实验的结论来看,拥抱孩子、亲吻孩子对发展母子之爱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对于孩子未来大胆地闯世界也至关重要。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包含父母的言语、精神引导,还应该包含充满爱意的拥抱。
04
被誉为“国民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中,曾经讲述过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故事。
伍迪·艾伦有严重人格障碍,与他人接触会让他感到不安和抑郁。即使是和他十分熟悉的人,想要和他有身体接触,他都会拒绝退缩。
即便是他的恋人,他也需要也保持距离,只要他觉得与他人存在依恋关系,就会觉得痛苦。
回溯他的成长经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妈妈留给保姆照顾,并且经常更换保姆。令人气愤的是,如果他的妈妈情绪不好,就会拿儿子撒气。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习惯被妈妈打骂,甚至都不知道躲避。
他屡次尝试想要自杀,并且一直接受心理治疗
伍迪·艾伦说“我走上舞台,讲我的笑话,他们笑,我回家”,因为他从来都拒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对别人也不信任,所以一直活得敏感、脆弱,甚至害怕别人下毒杀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说:
抚养方式会影响孩子大脑的电-化学模式,甚至会影响大脑不同部位的尺寸。比如海马体、皮质醇。 所以孩子的表现,基因只是占了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来源于父母间的相处模式以及父母对自己的方式层面。
就像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的:
“安全感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基石,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构建人格,融入社会,而这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关系非常密切”。
05
安全感是我们生命的底色,深深影响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光彩鲜丽的面具背后,你的“孤单寂寞冷”,也许只有自己知道。你拥有越多的安全感,就会自信地乐于探索,享受生活。
人类的安全感,从ta出生以后就会建立。通俗地说,安全感的建立,越早越好。
那么,父母如何给予给孩子更多的完全感呢?
1.对待小婴儿,最好是母乳喂养,多互动、玩耍。
2.婴儿的抚养者是固定的,对孩子充满爱意、不吝惜皮肤接触的。
3.跟孩子分开时要说清楚,不要一走了之,甚至欺骗。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夫妻关系要有爱,才能传递给孩子爱。
家庭是给与孩子的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和谐的夫妻关系,温暖的家庭氛围,都会让让孩子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之后才能探索整个世界。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画画钢琴美术,一个都不拉下,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外在物质条件的富饶,而是父母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心中有爱,不孤独。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