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那些滇池草海中蟹屿螺洲上的园林经典

2019-06-06     娴娱有话说

明代,滇池水位下降,曾经淹没在草海中的岛屿露出水面,常在滇池训练水师的沐英把现大观楼一带的岛屿开辟为“西园”,因这一带与滇池相连,且与太华山隔“海”相对,故得名“近华浦”(今大观公园一带)。明代,徐霞客乘船途经这里,将所见景致记述在《徐霞客游记》中,而当时“十里田尽,萑苇满泽”的景象就是当年沐英开辟的“西园”一带,也是如今的大观公园一带。


古代园林初造

大观楼不仅与草海相连,还与昆明城内河道相接。清康熙初年,吴三桂疏挖了小西门外到近华浦最后通往草海的河道,并以此道将滇池沿岸的粮食运进昆明城中,这条河当时称为“运粮河”。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石文晟,布政使佟国襄等人见近华浦“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擅湖山之胜”,便大兴土木、挖池筑堤,相继建成大观楼、涌月亭、催耕馆、牧梦亭、观稼堂、澄碧堂等一批馆、阁、亭、堂组成的中式园林建筑群,还在自然天成的岛屿上点缀建有浴兰渚、唤渡矶、送客岛、适意川等景点。

当时近华浦一带位于水中岛屿之上,须乘摆渡船才能登岛抵大观楼,在天光云影间泛舟登岛颇具浪漫情怀,正因如此文人雅士都乐于到此,于大观楼上饮酒赋诗好不热闹。其中,孙髯翁就是在大观楼上远眺烟波浩渺的滇池时,有感而发写下180字的长联,将登大观楼所见“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壮阔、“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的滇池美景,以及云南数千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落笔成文,为后世敬仰。200多年来,这首对仗工整、气魄宏大的长联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还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海内第一佳长联”。

近代大观公园景观打造

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大观楼,后来成为滇池草海水域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处中式园林建筑群。

到了1919年,唐继尧将大观楼辟为公园,开放至今。1930年时任昆明市长庾恩锡仿照杭州西湖苏、白二堤,在大观楼外围筑起柳堤,形成三桥鼎峙,环浦同行的布局,还将状元楼外三个白石墩移到大观楼前的湖中,形成“三潭印月”之景。如今漫步柳堤水岸、游走于迂回长廊中,亦能感受江南园林的风韵,可见当时庾恩锡构建大观公园景观时的审美和造诣。

近代私家园林相继建成

后来随着滇池水域的缩减以及滇越铁路的开通,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昆明涌现出大量法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筑佳作,其中滇池草海的东北岸更成为民国时期名流富豪们、达官显贵、军政要员争相构筑私家宅院的佳地,借由草海畅游滇池,远眺西山群峰,观赏沙鸥翔集,将自然景色纳入自家园子是多么惬意的事!于是在大观楼东面及南面,李园、庾园、鲁园等一批私家花园别墅纷纷建成,在老昆明的记忆中草海俨然成为名流贵族的隐秘世界。

位于大观楼南园的鲁园(抗日名将鲁道源宅邸)与庾庄(民国时期昆明市长庾恩锡宅邸),就是当时中西合璧园林建筑的典范。民国十六年(1927年),鲁园和庾庄同时兴建,两家同时请造园艺术大师赵鹤清规划设计园内建筑及布局,或许是两家人关系十分亲密和睦,故而共用一墙,穿庾庄便可进入与草海相连的鲁园。

庾庄主人庾恩锡(其后人庾澄庆为大众熟知)是云南机制卷烟第一人,他创办了云南规模最大的“亚细亚烟草公司”,还创立了云南名烟牌号“大重九”以纪念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因其学过园林建筑,他在建造庾庄时保留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风貌之余,还融入西方哥特建筑的特点,系我省中西园林结合的典范。

可惜后来庾园遭到损毁,现仅剩下两层融汇了东西建筑风格的“晋侯楼”(今“红楼”),以及部分石拱桥、荷塘、柳堤、假山和融合东方元素与西方哥特风格的“寻芳深处”石坊,这些残留的建筑不禁让人遐想彼时名流往来于此,觥筹交错的景象。

和庾庄一墙之隔的鲁园,是草海沿岸现存较为完好的私家别院之一,因与草海相连且三面临水,据说当时鲁家出入别院除临街的正门可行,还能从滇池泛舟草海直接进入府邸,十分惬意。

除自然天成的草海外,鲁园内的不系舟石舫(仿颐和园石舫建成)、道源崖、九曲桥等中式园林景观,与极具法式风格的别墅“子泉别业馆”相映成趣,让这座隐匿草海之中身处闹市之下中西融汇的园林,成为当时彰显身份和地位的豪华居所。

如果你在当时,是否也想拥有一处草海边的私宅呢?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f3m5WwBJleJMoPMh_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