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亲自为这个少数民族,改了寓意美好的名字

2019-10-01     娴娱有话说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如果让你把这些少数民族的名字全都说出来,估计很多人都会表示“臣妾做不到”,但是如果让你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知道的,其中肯定有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一个。

这个少数民族,在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文化积淀,他们不但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甚至还有自己的医学、历法、宗教信仰等等,可以说他们的文化发展十分充足与全面。

大山风景

他们远离中原、喜居深山,族群集体意识较强,或许正是这样一种“高冷”的姿态,让他们在不同地域和人群中有着不同的称谓,而其中不乏一些具有贬义的蔑称,后来毛主席为他们改名也是基于这一点。

他们究竟是谁?在改名之前叫什么呢?

这个众所周知的少数民族就是——“彝族”。

其实,一开始他们的名字叫“夷族”,关于“夷”的记载,最早源于汉代历史文献中的“西南夷”。后来,人们又根据彝文古文献《彝族源流》、彝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西南彝志》里的相关记载,破译了这个称谓的由来。

大凉山彝族

根据书中的描述,这个族群以“尼”自居,而在古代的汉语里,“尼”的发音为“夷”,这也使得他们在汉文中出现时,大多被记载为“夷族”,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他们民族的名字。

“夷”是古代对东方民族的称谓,《论语·子罕》中就有“子欲居九夷”的说法。但是渐渐地,“夷”成为古代对中原以外各个部族的蔑称,在我国古代文字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也是汉文古籍的释读术)著作《玉篇·大部》中就有记载:“夷,蛮夷也。”

彝族的老人

在汉语中,“蛮”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从中可以感觉到一些贬义的韵味。尽管如此“夷族”这一叫法,就这样用了很久很久,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毛主席在了解和听取多方建议后,把原来的“夷”字改为了现在的“彝”。

别看这个字笔画多、难书写,毛主席选这个字可是很有讲究的。“彝”,是古代盛酒的器具,而酒是谷物酿造的精华,能够酿酒说明粮食丰收才有盈余去酿造,“彝”字可以理解为装满了收获。从书写上看,“彑”就像人们居住的房屋,这个房屋下面有“米”有“丝”,可以说是安居乐业、吃穿不愁了。

丰盛的彝族餐桌

此后,“彝族”告别了旧时的蔑称,换上了这个象征兴旺发达的名字。

除此之外,彝族还有哪些名字?

因为彝族的历史文化足够悠久,在全国少数民族中的占比也较大,所以在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一带都有他们的栖息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也发展出一些支系,这些支系又派生出新的名字。

就拿云南来说,彝族算是一个大的统称,因为人群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彝族”这个统称之下,又有许多名字不同,但信仰、习俗相同或相似的支系。

阿细跳月-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这里就为大家列举其中一部分:

分布在武定、师宗、陆良等地的“阿罗”

分布在弥勒、元阳、西畴、祥云、罗平等地的“阿武”

分布在弥勒、宜良、昆明等地的“阿细”(“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分布在弥勒、移门、双柏的“阿哲”

电影里的“阿诗玛”

分布在石林、泸西等地的“撒尼”(“阿诗玛”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之中)

分布在楚雄、文山、红河、大理等地的“纳苏”(也被写为“腊苏”,也被叫做“黑彝”“白彝”“红彝”“甘彝”)

现在,你知道了“彝族”仅仅是一个大统称,如果你身边有彝族的兄弟姐妹,不妨了解一下,他们属于彝族里的哪个支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zMPmW0BMH2_cNUggl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