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流媒体推出的八部自创剧中,我最早看的是《早间新闻》,不仅仅是因为有安妮斯顿的加盟,而是出于对前几年美剧《新闻编辑室》的热爱,也更想知道,以苹果这种互联网巨头的眼光,它居然选择了一个传统的电视网来作为题材,这本身就很有趣。
毕竟,现在苹果、网飞、亚马逊这些互联网公司盯上的,正是传统的电视领域,而网飞的CEO曾经明确的说过,在未来,传统电视节目会和固定电话一样消失在历史中。
这应该是这些流媒体大佬们的共识,那么此次苹果首批上线的自制剧就挑选了这样一个以传统电视网为题材的剧,也是大有深意。
这部剧直接预定了两季,双女主,由安妮斯顿和瑞茜主演,前者代表作大名鼎鼎的《老友记》,瑞秋的全球忠粉众多,《老友记》播出十五年,六位主演照样每年坐收2000万美元。而瑞茜则是奥斯卡影后,代表作《律政俏佳人》、《与歌同行》,而去年瑞茜和妮可主演的美剧《大小谎言》在艾美奖上横扫所有限定类奖项。一举拿下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导演等八个奖项。
一众配角也很出彩,剧中米切的扮演者曾主演过《大空头》,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致命女性》中的卡尔也在剧中出现了。
剧中所表达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娱乐性与新闻该如何选择?二是对于Me too 运动是否有矫枉过正的可能?
职场性骚扰该如何界定?也许事件的复杂性远超过大众的想象。它不仅仅从当事女性的角度,也从当事男性的角度去观察和剖析。
对于新闻,既然传统媒体的没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它们又是如何没落的?如何在资金、人才、品牌多年的优势之下,却被新媒体短短几年之间迅速超越?
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为何他们浑然不觉?
所以剧中电视网的制片人就提出了他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新闻既公正又正义,有观点,有温度,由业界最优秀的专业人士制作,却收视率年年下降?
“现在所有的人都每天在手机上看那些劣质、低端的新闻和信息,每天大量重复,他们只看他们想要看到的,只听他们想要听到的,却每天乐此不疲,全世界都为此感到郁闷”
其实也不难理解,能得到普利策奖的新闻毕竟是少数,而娱乐八卦则为大众喜闻乐见。
正统的新闻客观、中立,而自媒体的观点往往更加犀利、大胆,甚至出位,特别能挑起大众的情绪。
目前更新了5集,我很看好后续。
苹果出品,自然也是深挖了受众的大数据,深知观众爱看什么,了解受众观剧习惯和特点来制作的剧情。
所以剧中的矛盾聚集了Me too 运动,中年女性的事业危机,网络事件的急速发酵,有的人可能因为一段视频而一夜爆红等现实中都曾真实发生过,能让普通人感同深受的事件。
一、新闻与娱乐性该如何兼顾?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创造更多具有娱乐看点的爆款话款,还是树立口碑,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在剧中,the Morning Show 是UBA电视网一档超过15年的早间新闻栏目,它曾多次获得新闻领导者大奖,并且获得过艾美奖日间节目奖项,主持人米切和艾莉克丝既是朋友也是配合默契的钻石搭档,在全美影响力极大,甚至很多年轻人想象着他们俩就是自己心目中完美的父母形象。
可这一切,都被米切的一桩丑闻给打破了。
米切被多位曾经的女下属、同事指控有不当性行为而形象尽毁,一夜之间,从此前儒雅得体的新闻名主播成为人人喊打的“性掠食者”。工作没了,妻子也迅速和他离婚了,并且带着孩子们离开。
《早间新闻》节目组得知丑闻被媒体曝光是在凌晨,也就是说艾丽克丝必须在几个小时后就要独自主持早间新闻,并且要向全美观众说明电视网、节目组和她本人对这件事的立场。
这份声明很重要,既要表明立场,又要尽可能的挽回观众对于这档节目的好感度。
可以说,分寸拿捏相当考验人,既要真诚,又要让观众信服,不然大众凭什么相信你俩搭档了十五年,你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既然他是性掠食者,那你俩都真的没什么事情吗?
即使情绪起伏再大,即使高层给予的压力,就象是自己被孤零零扔进了狼群,艾丽克丝还是那个只喝芹菜汁,情绪管理异常到位,能够在纷乱思绪下仍然能梳理清思路的那个专业媒体人。
这一次,她没有用制作团队写好的声明稿,而是自己面对镜头吐露心声。
既表示了对受害女性的关怀,也极有分寸表示自己很难过,一个自己认为非常了解的米切身上发生了这样的事,她震惊、不安和难过,这虽然是《早间新闻》最艰难的日子,但是公司对于任何程度的职场性骚扰都是零容忍。相信团队和观众都会陪节目一起度过难关,因为他们多年来如同家人。
既真诚,还煽情,她所表露出的那种痛心、难过、愤怒也是她的真实感受,而她是那个必须要振作起来,稳定大局的人。她依然是正直、公正、客观的媒体人。
不得不说,这篇声明确实非常打动人,就连一向对艾丽克丝没什么好感的新闻部高层老总,也认为她这一次表现相当亮眼,全程都抓住了观众的心。
可是,为什么此前五年,艾丽克丝都表现平平,毫无惊喜呢?
《早间新闻》的收视率越来越被娱乐化的新闻节目《美国日间秀》渐渐追平,很快将优势不再。
收视率意味着广告收入。而广告是电视台收入的主要来源。
当艾丽克丝还在和自己的团队评估着米切丑闻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后果,需要后续采取哪些补救措施时,她的品牌顾问、法律顾问都在给她建议,甚至她的律师认为米切走后,这反而是艾丽克丝的机会,意味着独挑大梁的机会来了,可以重新谈下续签合约的优厚条件,毕竟放眼全台,短时间内能和她平起平座能力的人,少之又少。
她们觉得公司不敢拿收视率下滑开玩笑,一定再次来找她以丰厚条件续约的。
可艾丽克丝不知道的是,如果没有突然爆出的米切丑闻,那么最先出局的人就会是她自己。
在电视网新闻部高管的眼中,这五年来,艾丽克丝的形象刻板,毫无惊喜、主持风格也没有丝毫进展和突破,面对电视镜头和越来越年轻的观众,她的形象不再具有吸引力,身上也没有话题性,如果不换血,收视率必将进一步下滑。
从业十五年,从专业素养上艾丽克丝肯定无可指摘,包括这次的危机时刻,虽然自己情绪几近崩溃,可还是完美的处理了。那么收视下滑的原因在哪里?
剧中用了对比的手法,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着网络和大众所代表的趋势,除了象艾丽克丝这样看上去几乎是完美的,高冷女主播,还有另一种网红爆款主播。
她就是瑞茜扮演的东南电视网记者---一言不合就说脏话的布莱德利。
在互联网时代,可能你随便玩玩的一个小视频就能突然间莫名其妙的大火。
布莱德利就因为在采访现场怒怼一个青瓜蛋小伙时,被人用手机录了下来,上传到网上,不到一天时间,就有了一百万次的点击率,并且还在不断的上升。
最后的播放量超过了五百万,这段视频让她丢了东南电视网的工作,但也让《早间新闻》栏目组发现了她,邀请她上节目。
并且在和艾丽克丝的互动中,两位截然不同的女人,在镜头前那种角力和竞争感,顿时让采访变得深刻、有趣了起来。节目顿时有了观点的输出和碰撞的火花,甚至艾利克斯一度处于下风。
这样双方你来我往,互相有观点碰撞的采访无疑是好看的。
这也让新闻部高管开始注意了布莱德利,甚至有让她加入《早间新闻》的想法。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疯了。
我到觉得新闻部主管真的是眼光毒辣。
他看到了布莱德利身上的矛盾性、话题性和她本身的专业性和对新闻的敏感度。
布莱德利既专业又敬业,不怕吃苦,常年采访第一线,去的都是别的女记者都不愿意去的地儿,车祸现场、罢工、自杀现场,与普通民众接触很多,对于新闻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并且她幽默、深刻、自黑又有趣,这样的人本不该止步于基层记者的位置上。
到底是什么绊住了她?
原生家庭。
既脆弱又情绪化的母亲,完全放弃养育责任的父亲,吸毒的弟弟。她为了弟弟,换了多少份工作,分了多少次手,送了多少次戒毒所,但每次她花了大笔钱,费了很大的力气将弟弟送进去,要不了几天,母亲就会将弟弟接出来,原因是她无人陪伴。于是接出来的弟弟很快又走上了复吸的道路。
她累到崩溃,却也从未想过放手,不管他们。
她年过四十,却单身一人,事业上也毫无进展,生活的压力,情绪上又无处释放,所以,当她怒怼那个愤青时,她一连中的质问,她对于煤矿的了解,矿工们艰难的生活,党派之间的骑墙和从来不处理问题,她都一股脑的说了出来,最后那句嘶吼:太累了,我都累死了!
这声嘶吼,引起了绝大多数人的共鸣。
太累了,生活太难了。
谁不是这样呢?
正是这种无意间情绪化的表达,说出了人们内心真实却又无处表达的情绪。
这也是一夜之间视频疯狂流转,最后达到五百万次播放的原因。
她有着爆红的潜质,她有同理心和共情力,她那些不完美的生活经历,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她。
大众对于完美的偶象已经见到的太多了,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真实、有趣的人。
也正是这种真实、有趣、敏感让高层注意到了她,在一番激将艾丽克丝之后,为了面子的中年职业女性也是拼了,与其被别人赶下台,不如早一步宣布是自己主动发掘了新人。所以,一通神操作,布莱德利成为了《早间新闻》的新主播。
反观金牌主播艾丽克丝,多年来,她距离一线新闻已经太远,新闻稿送到她的手上,已经经过了层层筛选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真,她缺失了对于新闻的感受力,自己没有感受的新闻,也很难引起大众的共鸣。
为什么她在播报米切丑闻声明的时候,那样夺目,那是因为那件事对她造成了冲击,她在镜头前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早间新闻》的制作人,是一个个性平和的人,他对于节目没有太多推陈出新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他应该负有主要责任。他太想拼收视率,自降了节目的格调,想和《美国日间秀》那种娱乐化新闻的一样,但既没达到效果,也失去了本身的特色,原本的忠粉也在渐渐失去。
他只想做不出错的新闻 ,面面俱到,甚至每次的节目都要顾及到各种党派和各种政治观点,这样做出的节目自然中庸,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
比如布莱德利的首次新闻秀,有关布莱德利的成长经历,完全失真,极尽美化。看着一向对自己不满的母亲,居然在镜头前,不停的夸赞着自己,说小时候的自己多么的优秀。
与母亲一向不和,又同样憎恨虚假的布莱德利,毫不客气的在节目上指出,自己小时候并不优秀,她不想让所有观众都觉得,只有特别优秀的人才能主持晨间秀,自己的成长中也曾遇到很多的困难,一样的迷茫和受到过伤害,自己15岁的时候就曾经堕过胎,犯过错误,人总要成长和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此骇人又随机的言论,所有工作人员都被吓傻了。不出意外的是,收视率爆了,而随之而来的恶评也一样多,无数人反对她,广告商表示要撤档,但更多的女高中生支持她,理由是:我们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是成为少女妈妈,还是堕胎后继续前行,象布莱德利一样,在很多年以后终于实现自己理想的人生。
争议越大,收视率越高,甚至到了全民讨论的层面。本来民众对于反堕胎法案就一直有争议,尤其是女性。
布莱德利已经成为了爆款主播无疑。
她给这档节目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冲击。
但总从一个角度去理解新闻中的人物,总会失真,四平八稳,总会被超越。
拥有活力的同时,自然也会拥有攻击性。
一味的讨好和投喂观众,也未必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