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杨巡的“活”成就了他,也害了他

2020-01-26     射手座恶魔

最近把《大江大河》原著看完了,从1978年恢复高考,实行改革开放,到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长度跨越三十年,这是中国几代人命运的缩影,其间命运的沉浮与走向,可以说是一部记录普通人命运的史诗。

三位男主角,雷东宝代表的是乡镇经济体的发展与转型,宋运辉代表的是国企制造业的腾飞与困境,而杨巡则代表的是那些毫无背景,也无学历,最初只是为了吃饱肚子而拼命干的个体户。

个体户,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身份都是被轻视的对象,但又不可否认他们在经济大潮中的所发挥的活力与作用,他们是商业嗅觉最灵敏的一类人,也是最吃苦耐劳、象野草一样强韧的一类人。当年的个体户,他们利用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南北的信息、货物的不对称,其活跃的经济行为曾经一度还被当成是投机倒把来处理。

他们既没有国企光鲜的背景,甚至也没有乡镇企业的政策支持,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发的、没有任何依仗,甚至为了能有个合法的身份,不得不挂靠到集体企业、甚至乡镇企业才能有一点立足之地。

所以,杨巡这个角色,身上有着太多值得探讨和深思的地方。

杨巡的性格、命运轨迹和人生局限,对于普通人来说,有着太多的可借鉴的意义。

杨巡的起点,比雷东宝和宋运辉还要低得多。

宋运辉父母双全,有疼爱他的姐姐,还拥有全家供他上大学而改变命运的机会。

雷东宝虽然也是由寡母带大,但他体格壮实,早早参军加入部队,也没有尚在年幼的弟妹需要他养家,没有后顾之忧。父母和爷爷辈的人都知道,那个年月,根正苗红的人才能进入部队,学习不怎么好的雷东宝,在部队这所学校中,学到了很多,他的粗中有细,他的胆识,他的胸襟,甚至于基础的管理知识,他都是从部队里学到的。在当时,他在部队里学到的这些,已经比普通人的眼界高了不少。他的入伍经历,也为他日后担当村干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杨巡呢?他挑着馒头,要走过很长很长的一段山路才能走出村庄,沿街叫卖的时候,他才十五岁,不得不放弃了学业。他是家中老大,还有三个弟妹要吃饭,父亲早逝,是小杨巡独自早早的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从卖馒头开始,到独自去东北闯荡,租下小小的柜台卖电线,从一无所有,到生意越做越大,有过赚钱的喜悦,也有过厄运当头的棒喝,有过爱情的甜蜜,也有过失去爱人的心痛。

小小年纪出来做生意,家里还有好几口人靠他养活,杨巡做生意的决窍就是机灵、嘴甜、腿勤。“活”是杨巡的最大特点,因为毫无庇护,所以从来都是看人眼色行事,到处嘴甜、讨好、待人殷勤,眼观六路的观察别人的需求和弱点,用自己的热络和贴心做成一单单的生意。

所以杨巡的“活”是他性格的一大特点。

也正因他的善于经营人脉关系,也因为他小小年纪承担养家重担,才让宋运辉和雷东宝一直对他青眼有加,有机会时,也总是愿意提携这位小兄弟。

杨巡也有头脑,在东北电线生意因为受老乡劣质电线的牵连,被人砸了摊位,货物被抢空,自己也被打伤,但他事后却仍能反思,这场劫数,有多少是他能掌控的,有多少即使是他下次长足了经验,却仍是他解决不了的。

经过这一次,杨巡想明白了,整个电线市场的商户全都跟着遭了殃,可是只有市场的拥有者却一点损失也没有,商户们的租金一天也不给减免。在杨母的提醒之下,杨巡很快想清楚了这一点。此后的创业路上,杨巡确立了要建批发市场的想法,而不是做某一家小门店的经营。

拥有一到两家专业的市场,可比经营一个小门店来钱快多了。

可他的市场一旦做大,就有官二代萧然看中了,想要低价收购、抢了杨巡的市场。这时杨巡才知道,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自己的妈甚至都因为四处给他借钱筹建市场,因为压力过大,又劳累,得了癌症而死。而萧然却能随便伸出一个小指头,就能将他碾死。

这时的杨巡,苦于自己没有靠山和一个光明正大的身份。而雷东宝的入狱,上级政府对小雷家的查帐,也差点害死了一直挂靠在小雷家企业的杨巡,明明在东海的两家市场都是自己出的资,但因为挂靠在小雷家企业里,却被认为是集体财产,而不属于杨巡个人,可能随时都被拍卖或者收回。

虽然最终得以化解,可杨巡还是被关押了几十天,出来后,饿急了眼,差点被茶叶蛋噎死。

看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在同情杨巡的遭遇,太不容易了,几乎是九死一生。杨巡睡在工地上,一刻也不敢偷懒,花尽所有心血所建成的市场,还没正式开业,就差点一无所有,如果跳楼是容易的,可能杨巡早就不止跳过一次了。

多年以后,当梁思申陪宋运辉去看望在杨巡老家休养的雷东宝时,彼时已经为人母的梁思申说了一句话,她说,我今天看了杨巡的家,才清楚的了解了杨巡的性格,只是从他家走出村子,就有这么远的一条路,那得有多狠的心,才能在那幺小的年纪,每日挑着馒头出门呢。

所以,“狠”也是杨巡性格的一面。

他不对自己狠,能怎么办呢?

而当年刚回国的梁思申受宋运辉的影响,很同情杨巡,在国外长大,一直处境优越的梁思申,听到只比自己大一岁的杨巡,经历过这么多不公平的事,她对杨巡的经历产生了好奇、同情和欣赏,她见习惯了倚仗父母爷爷辈的关系,轻松收购企业的子弟 ,她的堂兄弟们都是如此,所以,她觉得杨巡是太不容易了。

而杨巡提出的一个项目设想,梁思申也很看好,同时在杨巡的设想上,专门依据国外商场的理念请专人做了更领先和专业的设计,并且提出了注资和杨巡合作建立商场。这样杨巡就可以以外资的身份堂堂正正申请各种税收优惠,他们也都非常看好市一机位于市中心的地块,梁思申更是明白,经济富足之后,房地产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1994年。

这时候的杨巡,看梁思申如同遇见天人一般,每跟梁思申接触一次,他就象海绵吸水一样不断的吸收对方身上的优点、谈吐和见识,他和梁思申第一次见面之后,迅速去买了一身当时东海市里最贵的西装,看到梁思申喜欢吃西餐,就特意用心去揣摩西餐的礼仪和点菜。也同时学习着梁思申的行程管理和时间管理。

可以说,在合作最初,杨巡是拿梁思申当天仙一样的敬着,但渐渐地,精于世故的他发现了在国外长大的梁思申,看似精明,其实经历单一,专业造诣很深,但为人单纯。杨巡当然对这样的梁思申有仰慕之心,但对于工作上,杨巡坚持自己熟悉国情和精打细算的生意经,将本就吃紧的资金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凭心而论,杨巡对待这个项目是极为敬业的。他明白梁思申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身家。

但同时,杨巡也默默的做了一些假账,多支出一些费用,杨巡给自己的理由是,有太多的人情费用是无法拿到发票的,他只能从各种费用中挤出来一部分。

但这些他并没有知会梁思申,直到梁的父亲不放心,一定要替女儿查账时,杨巡自知逃不过梁父的法眼,才向梁思申和盘托出。

杨巡的作法彻底激怒了梁家人,梁思申当即提出中止合作。

杨巡一度无法接受,甚至无论是宋运辉还是其他人的劝说,杨巡始终都觉得自己没错。他觉得自己一颗心全都在梁思申身上,全都在这个商场上,他用尽了他所有的精力,他想要证明自己,他觉得只要再给他一点点时间,现在已经装修完毕,只要商场开业了,他一定会用心的经营,根据他前期充分的准备,他相信商场一定可以做得非常好,那个时候梁家人就会相信他了。他杨巡不是那种贪小便宜,上不得台面的人。

他相信,最终梁思申也会明白,他真的并无恶意。

甚至很多人看到这一段时,都在为杨巡委曲,觉得梁家人是不是太小题大作了,梁家人是关心则乱,担心自己女儿吃亏,而杨巡和梁思申的冲突主要是在于改革开放初期商人价值观和规则更完善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碰撞。

真的是这样吗?杨巡当真委屈吗?

如果说杨巡背叛合作者,以杨巡的精明,当然知道和梁思申合作,无论是梁家的家世背景还是财力都是他做梦也不敢想的,相对于其他如狼似虎的盯着他商场的人,梁思申可谓是一个最理想的合作者。仅商场这一块就是明摆着丰厚的利润,杨巡怎么会只看中眼前那几万块钱的费用,而因小失大呢?杨巡明显不是这样拎不清的人。

可他为什么偏偏又去做了呢?

凡是经历过断水断粮,在生死线上徘徊过的人,无论你如何告诉他现在安全了,食物充足,他都会忍不住在床底下,抽屉里、犄角旮旯里偷偷藏各种食物,即使肠胃饱了,但心理上仍然有着严重的饥饿恐慌。

杨巡作为个体户,几起几落,经历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他的居安思危并不是象宋运辉那种工科人所具备的理性的运筹帷握,他更多的是凭着一种本能,那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分毫必争的算计已经刻入到骨子里而不自知。

他早已下意识习惯性的为自己多留几条后路,也早已习惯性的看人下菜,几乎已经成为了本能。

他贪心,他观察到梁思申经历单一,对弱小者同情,对他丝毫不摆架子,亲和待人,他从最初在梁思申面前的自惭形秽,到他觉得梁思申可亲、可欺,如果换李力、梁凡、萧然中的任何一个人,他绝对不敢。

所以,他觉得自己有机会,开始在给自己留后路,杨巡的发家就是钻空子,在他的价值观里,”活“就意味着灵活、变通、随时可以变化,从某一方面解读,也可以理解为某种不守诚信的恶习,在和梁思申的合作中,从最开始他将梁思申视为老板,到最后将情和理混为一谈,虽然在合作中,他已经占了便宜,他仍然套以爱的外衣,并且想用巨大的利益和成本来绑定两人关系。他知道商场投入巨大,梁思申抵押了自己在国外的资产才贷到了款。梁思申的身家都在他手里。

他额外的多做费用,进可攻,退可守,在分红时可以根据他和梁思申关系的深浅来调整。

这种想法低级且危险,他却还不自知。即使宋运辉来劝他,他仍然认为大家都是站在梁思申的一边,没人理解他,他对梁思申好的不能再好了。

直到被梁家人狠狠的收拾,直到沙宝田说出,如果有人敢象杨巡这样对他儿子,他一定会打断对方的腿,他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

直到被梁家人捏住了命门,杨巡那一跪,彻底跪没了梁思申此前对他所有的正面评价。

而对于梁思申来说,现实也给她好好上了一课。

宋运辉对梁、杨两人合作始末所做的归纳和分析,才是字字入骨的。

宋评价梁思申的脾气就像一只家猫,平日可亲可近,但若受到攻击,会第一时间亮出爪子做出有效反应。但处理事情的方法,欠缺一个度。这个度,是让你处在一个非善意环境下,如何适时宣示自己实力,令对手心有忌惮,而不必最终亮出爪子,造成重大伤害。

换句话说,预防重于攻击。善意不能被人误作软弱。这些都和梁思申优渥的成长环境有关,与人为善,不计较,输得起。

宋运辉的建议非常实用:态度上当仁不让,行动上步步为营,内心里才是与人为善。人心未必都是险恶的,但人心可以被鼓励至得寸进尺,胆大妄为。与商业伙伴的交往,必须认清并把握自己的有利形势,克制对方的心理膨胀,才是长久相处之道。

而梁思申的外公却说的是:想要不被合作伙伴坑,一个是等,等经历多了自然眼光毒辣;第二个是靠,以后独自跟国内商人做生意,一定要来请教你外公,你外公什么人没见过,一见杨巡就知道他几根肚肠;第三个是疑,遇到所有人先存下戒心,断定他一半狡诈一半实诚,做事之前先想好预防。这三条做到,以后基本不吃亏。

和宋运辉的观点基本一致。

杨巡的“活”,既成就了他,也害了他,成为了他的局限,让他始终跳不出这个圈层,最后也落得孤家寡人,东海生意场有头脸的人都知道,他太活了,出了名的精明又不守规矩,不择手段,跟他合作,没人能弄得住他。

甚至于他能干持重的妻子,也想方设法跑到美国,站稳脚跟后坚定的和他离婚。

在我看来,杨巡最后未能到达更高的高度,是在他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仍然没有持续性构建出严谨的思维和逻辑,他仍然以自己识人断事的敏感度去做事,而没有从大势、逻辑、政策上去推理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是否合理。

而同时,在情感上,杨巡始终不懂得尊重为何物。

他早年被欺辱,在夹缝中生存,待财富迅速积累之后,他突然有天发现,他成为了同乡中的老大,他不必再去看任何人的脸色,凡是不如他的人,他都很会摆脸色,耍威风,用心机,甚至会用江湖下作手段。威胁木器厂厂长一家的人身安全廉价的得到了一块好地皮,他发现,今时不同往日,被吓唬的人不再是他。从此用得更爽,一家独大。甚至后来纠集一帮人切掉了竞争对手的手指,从他忍气吞声陪笑脸,到富甲一方,称霸一方,他既不懂得尊重自己,也不会尊重别人,更不懂得尊重规则。

这样的人,迟早会出事。

虽然在宋运辉的记忆里,对杨巡最深的记忆都是那个坚强、和善、机灵、孤身奋斗的少年杨巡,但宋运辉还是有意淡出杨巡的圈子。他这时有些理解老徐渐渐淡出雷东宝圈子的心理,有些人太麻烦,惹不起躲得起,他不能一辈子扛着。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进化和选择的一生,杨巡的出身和教育经历,决定了他会存在着某种局限,他聪明,会自己研读税法,但却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成熟的底层逻辑和世界观,但他选对了妻子,任遐迩毕业于重点大学,聪明好学、三观极正,曾经是杨巡商场的财务,她严密的逻辑和精算,很好的补充了杨巡理性的不足。

任遐迩也曾经带给杨巡很多正面的影响,包括98年洪水,她鼓励杨巡给灾区捐物,说即使是个体户,也可以堂堂正正的建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但杨巡后来过于顺风顺水就膨胀自大,当任遐迩知道是杨巡让人切断了柳钧的手指时,那个时候她的心就凉了......

任遐迩说,你是孩子的父亲,你不能让我们娘俩无法生活在阳光下,不敢逛街,不敢去公园。

她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完全没有底限的人,她知道柳钧是一个德国归国的工科博士,并非恶意竞争者,而且是杨巡先抢占和高仿了人家的技术专利,柳钧只是通过国外的法律,合理的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江山易改,本性难易。任遐迩知道,在东海 ,杨巡就是地头蛇,她想离全身而退,带走孩子,几乎不可能,甚至还会牵连到她的爹娘。

任遐迩先是借着去美国生二胎的名义,在美国安顿下来,之后借着让孩子从小接受美国教育的理由,和两个孩子都留在美国,任遐迩真的很强,两三年的时间里,她一边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一边考完了美国的注册会计师,拿到了绿卡。然后和杨巡提出离婚。

自己拿到绿卡,又远在美国,自己的独立生存不成问题,杨巡鞭长莫及,即使不愿意离婚 ,只能按照美国的法律来,为了这一刻的自由和安全,那几年任遐迩一定很拼命。

拉长人一生的视角来看,杨巡虽然有着自身的局限,但他的儿女却可以站在父母的肩头,已经比国内大多数孩子有了更高的起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p2a6W8Bgx9BqZZIVX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