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宝妈反馈说,自己的儿子最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一直被同学欺负。儿子属于那种性格比较温和的孩子,根本不敢动手。所以,即使被欺负了,孩子也只能忍着。宝妈实在没有办法找过,欺负儿子的家长几次,但是并没有用。所以,宝妈现在是一脸愁容,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关于孩子挨打,是不是要教孩子打回去?
这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命题说法,相对来说不一。
有很多家长支持打回去,并且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有一次在接孩子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个小男孩,哭哭啼啼的给自己的爸爸说,自己在学校被同学打了,小男孩的父亲反应很直接,说:
你的手是干嘛的?端豆腐的吗?他敢打你,你为什么不直接打回去?看你这么窝囊,你才挨打的,我怎么会有你这么孬种的儿子就知道哭。
这位爸爸的反应可以说是,相当简单粗暴的。对于这位爸爸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1,到底以暴制暴是不是能够解决问题?
就像尼采曾说过的那句话,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温润如玉,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暴力者同化。毕竟这个世界,终究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简单地采用以暴制暴的方法,如果孩子碰见压制不住的暴力的话,最终受伤的,还不是自己的孩子吗?
2,在学校被欺负了,最后还要承受来自父母的指责,这无疑对孩子是一种双重的伤害。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之所以告诉父母,是出于对父母的信任。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亲人的安慰,并不是以暴制暴。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并没有给予孩子真正的关心,还指责孩子的话,孩子遭受了双重暴力之后,父母终将不再是她的避风湾。
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遇见事情可能只会一味逃避。信心也会受到打击,面临各种困难的时候,缺少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有一部分孩子会从此就相信,只要使用暴力,就可以阻止暴力的产生。那样的后果想想都觉得可怕。
所以说,以暴制暴,父母真的能承受这些后果吗?
当然也有家长,不支持孩子打回去,有一位家长讲述了自己孩子的例子。
这位家长的孩子性格也是比较温和,而且父母都是比较老实的本分人。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以后,回家告诉了妈妈,这位妈妈是这么说的:
我们不惹别人别人就不会惹我们,人家为什么老是打你?是不是你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下次躲着点儿,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关于这位妈妈的做法,有很多家长也纷纷发表了看法。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这位家长的做法,这位家长,没有安静的去了解孩子的情况。他们心里只是觉得孩子被打一定是有一定的原因。如果不是他先冒犯到别人的话,别人怎么会打他?
我想说的是,自我检讨虽然是一种很诚恳的态度,但是必须有底线,有一个明确的度。要知道,现在青少年犯罪率是越来越高了。那时候,真的就是恶意挑衅。能遇到这种被欺负的问题很多的话,并不全是自身的问题。让孩子永远有一种最急的心理,这是一种非良性的教育。
如果孩子被打了,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看看这位家长,是怎么处理的。
孩子在学校被打,父母需要弹性处理,不能“一刀切”
1、一定要了解事情的内幕
处理一件事情,如果不搞清内幕,那么任何的处理措施都是盲目的,结果反而得不偿失。对于孩子在学校被打也是如此,一定要先了解情况,争取做到不冤枉别人,也不冤枉自己的孩子。
2、对待孩子被打,先礼后兵
孩子在学校被打,先要做到冷静地分析问题,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问题,一定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是对方的问题,不能直接“以暴制暴”。要先礼后兵。
先让孩子严肃警告对方。和老师对方家长积极沟通,用温和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被重视,可以适当的还击,不是为了“以暴制暴”。是起到一个警示作用,要告诉对方,自己也不是好被欺负的。当然这里有一个点需要注意,要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重要部位,也不能伤害对方的重要部位。
3、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
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
处理孩子被打问题,不但要处理好问题,还要把握好度的“关节点”,任何事情超越了这个点,就会让事情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要很好的控制处理事情的“度”。
作为父母,是一场任重道远的修行,没有捷径,唯有且行且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