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响闻长乐,
钟声彻建章。——【南北朝】庾信:《登州中新阁诗》
庾信的诗中引用了两座长安宫殿之名:长乐宫、建章宫。在前面的几篇当中,我们先后介绍了西汉长安城从初创到修建城墙的历程。这次就围绕着这座建章宫来谈。
汉长安城平面图
在长安城平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建章宫的位置,跟其他的宫室都有明显不同,那就是这座宫居然位于城外。为何如此?还得从汉武帝中年的转变说起。
与秦始皇一样,汉武帝在青壮年时期锐意进取,也的确做出了非常宏大的事业。但是随着年龄渐增,身体的状态逐渐走下坡路,对死亡的畏惧也就一日多于一日。受到当时普遍流行的神仙思想的影响,汉武帝也开始跟秦始皇一样求仙,希望长生不老,帝业永存。在这个过程中,他上了不少当,善于忽悠的方士在他这里捞取名利,但是并没有为他求来神仙,这不是本篇要说的重点,所以不再展开。
在汉武帝的求仙举措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基建工程——柏梁台。柏梁台位于未央宫附近,《史记》记载: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柏梁台很高,上面矗立着铜铸的仙人承露盘。方士们说“仙人好楼居”,神仙们喜欢在高耸的建筑物上停留,所以汉武帝要修高台子,希望能够吸引仙人降临。据说他还聚集群臣,一人一句,作了一首《柏梁台诗》。
当然我们知道,世上没神仙,全是无用功。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柏梁台还被一场大火给烧毁了。这件事儿对汉武帝的内心打击不可谓不小。原本求仙已经不顺,如今连这奉献给神仙的高台都毁了。一时间,汉武帝陷入到了消沉抑郁。此时,有一个来自南方的粤巫给汉武帝带来了新的希望,他说:粤俗,有火灾,即复起大屋以厌胜之。意思是说,在我们老家,发生火灾,就马上盖一个大房子,才能驱邪避祸。
汉武帝缺钱吗?不缺。不就是盖点大房子嘛,只要能继续自己的求仙之梦就行。而再看看汉长安城,此时的汉长城内部已经建设完成,没有多大空地了。怎么办?自然而然,城外的空地就会被考虑。城北地方太窄,城东、城南又有不少民居。城西原本就是园囿,刚好拿来用用。于是,建章宫的建设就此开始。
建章宫想象图
建设完成后的建章宫,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豪华。它的主体建筑包括前殿、凤阙、太液池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宫殿十余处。另外,由于它位于城外,为了方便这里与未央宫之间的来往,还在两宫之间修建了跨越城墙的阁道,可谓那个时代最大规模的“过街天桥”了!建章宫的正门名为阊阖门,又称璧门,史书记载,它高达二十五丈。换算成现在的高度,竟有58米,真是巍峨壮观。
两千多年后,考古学家在建章宫遗址开展调查发掘,找到了凤阙遗址,史书记载凤阙顶部原先有巨大的铜凤,还可以随风转动,今天当然已经不存。但是,至今保存在地面以上的部分还高达11米,可以想见它在古代的壮丽。建章宫前殿遗址长320米,宽200米,仅次于未央宫前殿的规模。在汉武帝的后半生,长期居住在建章宫里,前殿也就自然成为西汉王朝的实际政治中心。
建章宫遗址
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建章宫北部的太液池,它不是自然湖泊,而是人工开凿的。在神话传说中,西方有西王母的瑶池,东方海外也有蓬莱仙山,山上的仙人手里有不死之药。这个太液池可谓二者之融合。《史记》记载: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太液池里有一座高二十丈的台子,里面还有湖心岛,分别象征着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外仙山。可以说,汉武帝倾力打造了一处人间仙境式。希望借此引来神仙,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长生之欲。
建章宫遗址出土花纹砖拓片
无论瑶池还是凤阙,都没有帮助汉武帝实现梦想,他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老。另一个困扰他的问题,一点不亚于死亡,那就是继承人。
我们知道,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是卫子夫,卫子夫的弟弟卫青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是骠骑将军,卫霍北击匈奴,在外立功。而卫子夫能歌善舞,在内得宠。毫无疑问,卫子夫所生的儿子,也就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从小就被立为太子。
汉武帝一开始还是很喜欢刘据的,给他请了很多老师,大力培养。但是刘据长大以后,跟汉武帝的想法并不合拍,这让汉武帝比较不舒服。更为不利的是,卫子夫逐渐年老色衰,失去了汉武帝的宠爱。刘据自己成为“奔四”的人了,而老爹却还没有要蹬腿的征兆,心里也难免着急。父子俩的嫌隙是越来越深。后来,卫青病逝,太子的另一个靠山也没了。
最后,终于爆发了巫蛊之祸。简而言之,汉武帝老年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要用巫术害他。征和二年(前92年),汉武帝在关中以北的甘泉宫休养时,有个叫江充的人声称在太子住的地方也发现了小木人,意图谋害汉武帝。此时,太子无法跑到甘泉宫去向汉武帝辩解,急切之下,为了自保杀掉江充,汉武帝误以为太子果真谋反。一来二去,由于消息不通,父子俩刀兵相向。
汉武帝也不养病了,连忙赶回长安,但是此时城内被太子控制,于是汉武帝依旧停留在建章宫,在这里,他发布命令调兵遣将,让丞相刘屈牦率军进攻太子。其结果是,太子战败逃跑,最终自杀身亡。皇后卫子夫被收回印绶,也自杀。汉武帝在豪华的建章宫里深刻体验到了什么是众叛亲离、骨肉相残。
时间又过去了五十年,西汉已被王莽的新朝所取代,而新朝也走向毁灭。在最后的时刻,长安城被起义军攻陷,王莽在随从的掩护下逃到建章宫太液池里的渐台之上,跟随他的还有一千来人,这些人在渐台上负隅顽抗,直至被消灭,而王莽也在这里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诸郎不解风尘恶,争指红门入建章”,建章宫虽好,而不可久凭。无论汉武帝还是王莽,都无法战胜自然规律,更无法克制内心的猜疑和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