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也就是氯化钠,这种东西,在地球上的总蕴藏量非常大,陆地上的不说,仅海洋中就有近6000万亿吨的氯化钠!哪怕我们真把盐当饭吃,那也是吃不完的。可同样是盐,在人类历史上却长期保持着珍贵的地位,举个略显极端的例子,就这十多年来,每每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非典、甲流,还有人第一反应就去抢盐,虽然其实一包盐如今只卖到一两块钱,但是对无盐这件事的恐慌似乎深深刻入了我们的基因。
其实啊,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食盐都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盐乃百味之首,对于个人而言,每人每天都离不开,若长时间缺盐,不仅吃饭不香,身体也要出问题;对于国家而言,盐业更是经济命脉之一,古代东方、东南方的政权之兴盛,离不开海盐的馈赠,而终结唐朝的黄巢,恰好是盐贩子出身。
盐的总储量虽然很大,可是古代限于提炼技术和交通运输条件,就导致食盐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广大中原地区的人们想要吃上便宜盐,还真不大可能。正因此,人们重视盐,如汉武帝施行盐铁专卖,后来历代都加强对盐的管理;相应的,民间也有人不惜铤而走险,制造私盐并进行贩卖。
人们对盐的这种珍视,同样体现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当中。接下来我们就选择一些比较早的,一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记载跟盐有关的事的。
1.《尚书·禹贡》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𫄨,海物惟错。
《禹贡》之成书,大致在战国末到西汉初,这部书托名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并记录了每个州的土壤特性以及最为重要的物产种类。《禹贡》里的青州主要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这里濒临黄海、渤海,有丰富的海盐资源。所以《禹贡》专门提到,青州的特产包含“盐𫄨”(𫄨是细葛布,适合夏季穿)。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青州之盐是举世闻名的。
《禹贡》九州示意图
西周初期,姜尚,也就是姜子牙,被周武王册封到齐,来到了这个地方后,他依靠鱼盐之利,使齐国迅速发展起来。后来到了齐桓公时,同样采纳管仲的意见,通过煮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2.《尚书·说命》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想做好羹汤,那得依靠盐和梅子。
青梅
其历史背景跟商王武丁有关,武丁大家可能不太熟,但是他的王后妇好知名度就高多了。说的是武丁遍寻贤才,最后找到了一个叫傅说的人。《说命》篇记载了武丁和傅说的对话,武丁希望傅说尽心辅佐自己,夸赞傅说对自己的重要性,就像盐梅对于羹汤一般。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盐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梅子又是怎么回事呢?《尚书孔传》是这样解释的:
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
上古之时,调味品远不如今天这么发达,胡椒还在东南亚,辣椒更是远在美洲。盐是咸的,梅是酸的,这就是当时最主要的两种调味品。想要让羹汤美味,单靠一种调料自然不够,可是就有了盐梅,也未必能够调出美味,不信您在家只用盐和醋来做道菜。故而,高明的厨师善于调和,尤为可贵。
通过这个比喻,武丁对傅说的重视跃然纸上。无怪乎他还要特意加一句:
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
翻译过来就是,请你多多指教,不要放弃我,我一定遵循你的教导。君王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傅说能不尽心调和“盐梅”吗?
3.《管子·海王》
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此其大历也。盐百升而釜。令盐之重升加分强,釜五十也;升加一强,釜百也;升加二强,釜二百也。钟二千,十钟二万,百钟二十万,千钟二百万。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禺策之,商日二百万,十日二千万,一月六千万。万乘之国,正九百万也。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
这个海王,可不是电影《海王》,是说如何利用海资源来富国强兵。齐桓公咨询管仲如何搞钱,管子觉得收房产、树木、牲畜、人口上的税都不行,容易引来反抗,最好的策略莫过于从食盐上想办法。
在这段话中管子指出,盐是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幼每天都要吃的,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售卖食盐时扣除一部分作为税,一千万人口的国家,每天都可以得到200万合盐作为税收,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后管子又算了一笔账,假如一个大国有九百万人口,其中一百万人需要交人口税,每人每月30钱,一个月才不过是3000万钱。
通过食盐扣税的办法,不向任何人直接征税,每个月的收入居然相当于两个大国的人口税,也就是所谓的“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管仲真是理财高手啊!
从上面的这三条早期历史文献当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食盐在烹制菜肴时的不可替代性,更发现它还是古代国家赖以发展壮大的重要资源。读罢此文,您再用餐时,是否会品咂出不一样的滋味来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SDGUm8BMH2_cNUgXi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