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实用人才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 其在农业科技推广、带动土地有序流转、改变农村生产方式,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实证研究法, 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文件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和农业调查相关数据基础上发现, 农村实用人才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存在人才流失、分散、低端同质化严重, 人才供需结构失衡, 建设的积极性低, 使得乡村振兴动力不足, 各地发展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鉴于此, 必须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 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供给与培养, 优化人才的结构与布局, 改革人才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以优质的人力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体制和政策倾斜, 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日益严重。因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农业农村的发展, 说到底关键在人。党的十八大以来,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 多次对人才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农村实用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 发展现代农业, 首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农村实用人才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向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 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2]。这一概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农村实用人才就是扎根农村, 在农村带领广大农民建设农村的人。不仅包括土生土长的农村能人, 也包括大学生村官等外部输入的人才。第二, 具备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人才之所以为人才就是因为在所从事的领域有着优于一般人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将从事的事业做得更好。第三, 服务和带动, 农村实用人才指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掌握的资源, 带动广大农民更好地整合和利用政策优势, 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大量年轻优质人力资源外流, 农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半耕半工的“老人农业”, 农村的发展缺乏活力, 急需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 引领农村发展,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现乡村振兴。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工具的现代化, 同时还包括生产经营方式的现代化,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但是生产经营方式多年不变, 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管理理念革新缓慢, 归根结底在于人。据农业农村部统计, 2017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 比2012年增长38.1%, 年均增长6.7%;联合收获机199万台, 比2012年增长55.3%, 年均增长9.2%[3]。虽然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减轻了农民的生产负担, 改变了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现状, 但是没有真正改变农村生产经营的方式,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 形成“半耕半工”的“老人农业”[4], 在老人农业之下, 受不正确的生产经营理念的影响, 通过持续加大化肥投入量、过度使用耕地等传统、粗放、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来提高粮食产量, 加上单一种植低劳力的简单作物, 使得粮食出现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复杂局面, 一般性、大路货产品供大于求, 而优质、高端、品牌农产品短缺, 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库存高企, 有的农产品比如大豆、奶粉供应不足则需要大量进口[5]。因而单纯的“老人农业”虽然能够维持生产, 但是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革新, 不可能真正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必须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 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 能够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 有精力和魄力, 改变旧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打破固化的供需失衡的种植结构, 才能真正实现对农业的改造, 推进我国农业转型升级。
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才能对进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虽然我国曾建立人民公社, 实行集体劳动、统一经营, 但是由于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符, 严重限制了农民的积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包产到户、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集体劳动、统一经营,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对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分散经营的效益已经发挥至最大, 必须变革生产关系, 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发展, 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55岁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33.6%[6], 去除其中兼业的青年农业生产经营者, 55岁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将占更大比重。他们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见证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同时也在这样的经营方式中被限制, 不敢做出调整, 顺应土地流转。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 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13亿公顷, 其中流转面积0.26亿公顷, 占实际耕地面积的23.4%。由此可见, 76.6%的耕地仍然是由承包者自家在经营[7]。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是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效益的必然选择, 因此, 推进农业新发展, 打造农村发展新业态, 急需农村实用人才通过探索新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 带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农村发展新业态, 为实现产业兴旺奠定基础。
相对于生产观念, 生产工具一旦被生产出来将是生产要素中最容易得到推广的要素, 对于农业而言,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关键在于研发, 农民只需掌握其使用的方法, 对于农民是较为简单的技术。但是农业经营管理和产品深加工等较为复杂, 其推广和普及是改变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提高其知识性技能, 抽象的观念改造远远难于实际的技能学习, 因而, 农业经营理念和知识性技能的提高仍然较为缓慢。农村实用人才尤其是外出归来务工人员以及新乡贤企业家, 他们懂得工业的发展形式, 对产业的经营管理和布局有较好的了解, 在推进农村发展中, 运用政策优势, 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村民就业, 在实践的参与中, 使得广大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逐渐改变其经营观念, 在产品深加工中提高农民对延长农业产业链的认识, 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下, 改变过去农业科技信息宣传推广的方式, 在生产实践中改变农民的观念和提高其对农业科技的掌握程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其关键在于产业往来和要素供需互通, 使得城乡发展得以相互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但是在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产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 城市的产业不会自发进入农村, 而且产业和要素的互通都离不开的重要载体是企业, 农村实用人才中农村企业家新乡贤不忘乡愁, 对农村的发展关心备至, 一大批的龙头企业, 通过打造优质生产基地, 带动农产品深加工,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并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要素市场的互通, 架起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应清醒地认识到,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 农村实用人才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 现代推拉理论认为, 人口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 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在长期二元体制下, 城市的发展远优越于农村, 因而发展拉力大于农村, 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 各类专业人才不断流失。另一方面, 农村内生性的人才本身较少, 且培养和管理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实用人才的各项培训和配套的政策衔接不顺畅。农村实用人才在家乡创业的过程中, 虽然有各种政策的扶持, 但是对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信息相对闭塞等方面的短板, 培训的精准度不够, 以及农村各类保险制度不健全, 使得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失败时, 选择外出务工从事体力劳动职业, 弥补在创业失败时的资金短缺。从而使得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线工作中农村实用人才缺乏, 阻碍了乡村振兴。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 比上年增加481万人, 增长1.7%, 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8]。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只有579.1万, 仅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0.6%[9], 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户各自分散经营, 由于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和统筹机制仍然不健全, 实用人才在个体经营管理中表现优异, 但是“各自为政”, 集聚不足, 不仅自身价值得不到最大程度实现, 而且其集聚效应也发挥不充分, 对全村的带动示范作用不足, 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此外, 部分农村实用人才自主创业的项目, 多为庭院式生产形式, 规模较小, 农村人才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较少, 不仅不能形成集聚效应, 延长产业链, 带动全村发展, 反而逐渐趋于同质化, 造成恶性竞争, 相互倾轧。要实现乡村振兴, 必须推进实用人才形成规模, 带动所有农民一起参与, 从而推动乡村整体发展和升级, 分散的一家一户不可能真正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
我国虽然有众多的农业工作者, 农村人力资源丰富, 却尚未转化为人力资本[10], 农民的数量虽多, 由于各地对农民培训的内容和方法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 不能转化为农民生产的能力, 对于只接受了一定的基础文化教育, 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年容易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之境, 使得传统的农民虽多, 合格的职业农民严重匮乏, 农村实用人才呈现部分地区的缺失或良莠不齐的现状。
统筹机制不健全, 各类人才分布不均。农村实用人才大多集中在种养业方面, 而加工、经营、技术、金融、农村经纪人等其他类型人才严重不足, 人才行业分布极不平衡。此外, 在人员构成方面, 存在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农业部长韩长赋在农业部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老龄化加快, 目前50岁以上的农民已经占主体, 青年农民数量不足、从业素质不高。此外, 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等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文化水平, 但是目前总体仍然是以土生土长内生式人才为主体, 对农业科技和管理的专项人才缺乏, 农业管理以经验为主, 作物的耕种以传承为主, 农业缺乏创新,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不足。对于打造特色产业, 以特色产业为主要动力,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 人力资源供给失调, 乡村振兴参差不齐。
刘易斯在1954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劳动生产》指出, 随着经济发展, 传统经济部门 (农村农业) 劳动力向现代经济部门 (城市非农业) 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在城乡以及农业和非农业之间显著的收入差距推动下, 农民离开土地的愿望非常强烈[11], 从外出和留守的结构来看, 相对于留守农村的农民而言, 转移出去的农民无疑是乡村精英, 不仅年富力强, 而且文化知识水平相对更高[12]。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人员, 大多年老体弱, 或受家庭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的青壮劳动力。受就业观念的制约, 在家务农只是最后的“无奈之举”, 自己无力或无条件在更发达的地方打拼, 只能被迫在农村务农创业。因此, 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不高, 在发展生产和经营发面的积极性不足。此外, 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和评价体制亟待制度化, 随着农村实用人才的流失, 部分留守人员对农村的管理和农业经验的推广有着一腔热血, 但是由于管理、评价和激励的机制不健全, 农村实用人才迫于经济的压力, 多从事经济类工作和生产, 对农村的管理、农业技术和经验的推广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的“动机不纯”, 他们把农村作为城市激烈竞争的缓冲地带, 选择做大学生村官或者回家创业, 只是以此为跳板, 积累基层“工作经验”, 只要达到一定年限, 再次选择离开农村。因此,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动力不足, 不能积极从自身发展出发, 在政策的支持下, 寻找当地发展的有效途径, 释放发展活力, 虽然完成基本任务考核, 但是不利于乡村振兴的长期开展。
综上, 乡村振兴中农村实用人才流失严重, 相互之间“各自为政”, 不仅没有形成规模, 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而且同质化日益严重, 相互倾轧, 恶性竞争, 使得实用人才结构日益失衡。发展环境得不到改善, 农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较低,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短缺, 会严重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 要发挥乡村振兴中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作用, 必须多方面解决农村实用人才面临的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是农民, 受益的主体也是农民。因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就是要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实用人才, 充分发挥好农村实用人才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带动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部分农民工选择回乡就业创业, 而这些农民工正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能够承担起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任, 是农民群体中最优秀的一部分, 应承担起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任。此外, 农村建设成就明显, 在政策的指引下, 农村有一番事业成为可能。因此, 必须抓住暂时人口返乡务工的契机, 促进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相得益彰,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 人才是关键, 实现人才振兴,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目前, 有些地方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人力资源统筹力度较低。因此, 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 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 组织部门牵头总抓, 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把培养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通盘考虑, 把农村实用人才的工作作为经济的重点工作部署, 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 人才结构优先调整, 人才投资优先保证, 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把人才强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推进, 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发展。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对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指示, 做好人才管理工作, 层层严控, 重抓基层落实, 切实把人才强农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应清醒地认识到,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农业农村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急需人才。随着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减弱, 资源环境约束、生产结构失衡、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瓶颈越来越紧, 必须大力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推动农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上来, 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因此, 有效的人才供应机制, 是加快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缺乏人才管理制度, 城乡之间的推拉力量相差较大, 造成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流失。为适应新形势, 保障农村实用人才的供应, 必须以市场为基础, 政策为导向, 把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生态管理机制, 坚持嵌入和内生两种方向搭建农村实用人才体系,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创新管理机制, 加强政策引导, 改变农村实用人才从乡村到城镇的单向流动, 使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城镇人才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手续到农村发展, 只要是符合标准的人才, 都可以进行转移。
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 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 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13]。加强政策引导, 做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农村基层选调等项目, 做好人才的储备和更新流动工作, 人才的不断更新是农村不断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有了梧桐树, 才有凤凰栖”, 在给予政策优惠的同时, 必须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配套改革的突进, 同当地的人才市场和农业类高校建立联系, 积极开创产教融合、校村对口合作的农村人才培养试点, 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问题咨询, 学习农村社区的管理, 通过实习和交流, 给农村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同时给高校带来研究和实习的基地。
积极发掘和培养农村内部人才, 加强农民内部的经验推广。加强村中一些经验丰富的种养能手, 以及外出务工的农民精英培养, 组织农村中表现优异者考察其他乡村建设的成果, 学习其他村的先进经验。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分类培养, 注重理论教育和生产经验的总结, 提高经验型内生人才的理论水平,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发挥在农业生产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 内生和嵌入两种方式, 补齐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
农业发展必然是向着规模化、合作化方向, 产业之间逐步融合, 逐渐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新业态, 进行农业经营的也必定是新型职业农民。但是, 当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至少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阻碍, 一是政府对职业农民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和办法来推进职业农民的培养。二是农民对自身职业能力培养意识的欠缺, 自身认知有待转换[14]。因此, 要推进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不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法制化建设, 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专门法律法规, 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开展。加强有关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法律法规的宣传, 加大执法和督察力度, 切实保障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落到实处。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 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投入, 坚持政府、乡村和社会多渠道筹促资金,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乡愁为纽带, 充分发挥新乡贤和外出务工的成功者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 在生产和经营实践中, 逐渐完善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 实践产生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激发农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村的环境搭建起来之后, 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促进其观念的转换,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通过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 为乡村振兴提供永续动力。
服务发展大局,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科学谋划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 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13]。在总体布局的导向下, 围绕创新驱动, 加快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更好地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新时代, 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因此, 必须按照补短板的思路, 通过调整人才队伍结构, 来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以加快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引进和培养复合式人才, 组建“立体式的人才小组”, 农村实用人才从自己的专业出发, 加强人才之间的交流, 合作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村村人才之间的联合, 形成规模, 将发展的产业链向城市延伸, 从而促进城乡发展的融合。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力度, 逐步培养一支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带头人队伍, 发挥新乡贤的纽带作用, 整合内生人才和嵌入人才, 统筹各类人才布局, 减少同质竞争, 形成规模互补型人才结构, 形成集聚效应, 合力推进乡村振兴。
搭建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发展平台, 建立更加体现人才价值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各类农村人才激励政策, 动员广大村民积极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实用人才的乡村文化环境,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乡村工作环境, 帮助他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中快速成长。华西村原书记吴仁宝曾说“引才要大胆, 育才要舍得, 用才要放开。对于有本事、求上进的人才, 华西村奖励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和面子, 发展人才经济”[15]。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配套支持政策, 在国家帮扶政策的基础之上, 农村根据自身环境, 给予农村实用人才应有的支持, 给予其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 加强人才工作建设, 形成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以激励留住人才。人才评价机制是“指挥棒”, 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 破除论资排辈和本土人才中心本位等陈旧的观念。把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际贡献作为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 让农村实用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实行分类分级评价, 充分保障和落实用人才的自主权。完善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及人员聘用、晋升、奖惩、工资待遇等配套措施, 增强人才发展活力。将农村实用人才带动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直接和其收入挂钩, 按照一定的比例, 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工资, 完善激励机制, 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 完善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 搭建立体式人才体系, 改革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体制, 营造利于农村人才施展身手的良好环境, 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 充分激活农村人力资源, 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发挥自己的作用, 推进农村农业持久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解决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 实现乡村振兴, 从而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 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农村实用人才的战略地位, 完善人才供给与培养, 优化人才的结构与布局, 改革人才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才能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人才流失、分散, 低端同质化的问题, 形成合理的人才供需结构, 提高建设的积极性, 助推乡村振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 段端磊 (1992-) , 男, 安徽亳州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颖 (1996-) , 女, 安徽蚌埠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来源:新疆农垦经济201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