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爆发后的一个阴郁早晨,根据上级通报部队需对敌军暴露的集结地进行火力奇袭。随着命令的下达,十几辆安装着火箭炮的履带式装甲车从隐蔽地域开出迅速进入发射阵地,巨大的火箭炮发射架随着目标诸元的装订不断的旋转、升降以调节发射方位。突然,阵地上烟雾弥漫、轰鸣不断,一发发火箭弹在瞄准完成后呼啸而出,40发火箭弹在半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倾泻完毕。紧接着,完成发射的车辆并没有快速撤离,而是将车体前部方形储存箱内的另外40发火箭弹快速装填到发射架上,不到3分钟,阵地上第二次响起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是一次想象中的火箭炮实际作战过程,主角就是当年中国的炮兵支援利器--PHZ89式122毫米履带式火箭炮(以下称89式自行火箭炮)。
前辈-81式122毫米轮式自行火箭炮
20世纪70年代,中国从其他国家搞到了一批苏制BM-21“冰雹”火箭炮。当年就是这种机动优秀、威力强大,火力凶猛的火箭炮在珍宝岛冲突中突袭了我军边防部队还造成了严重损失。对于这种性能出众的武器中国军工部门当然不会袖手旁观,获得样车后马上着手测绘仿制工作。经过多年攻关,以陕汽250越野汽车为底盘,研制了第一种国产122毫米火箭炮--81式122毫米40管轮式自行火箭炮。
81式火箭炮的性能和BM-21基本相同,战斗全重15吨,最大公路时速70千米,使用杀伤爆破弹的最大射程20千米,40管定向发射器可在20秒内发射完毕,1分钟时间就可完成战斗与行军状态的转换。该炮是国内军师级的炮兵支援主力,一个火箭炮营(18门)短时间内能打出720枚火箭弹相当于50吨的弹药,以猛烈的火力压制并消灭敌有生力量。目前这款经典装备经过历次改进仍在解放军中服役。
在2018年出现的海军陆战队81式自行火箭炮
军工部门的野望
81式自行火箭炮的成功研制,激发了科研人员的信心。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转型期,国内的军工部门为了适应新形势,计划在原来81式自行火箭炮的基础上研制一款专门用于出口的新式自行火箭炮。科研人员在武器系统部分仍选用成熟的122毫米火箭弹和40管发射架,行动部分通过比较选择采用了少见的履带式底盘,由于当时经费紧张,科研单位自筹资金造出了1辆122毫米履带式火箭炮的样车,并且创造性的在车体前部加装了一个具备自动装弹功能的储弹箱。因为各分系统均属成熟配套产品,因此样车的进展工作很快,到1981年11月该产品被正式选定为外贸项目,并准备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工作。
成熟的武器系统
122毫米的火箭弹和配套的40管定向发射器的使用原理和制造都不复杂,火箭弹发射器不用承担太高的膛压,制造工艺简单,发射器内有一个闭锁挡弹装置用来固定装填好的火箭弹,防止车辆机动或者发射架射角过高时火箭弹脱落。发射器以10X4的排列方式组成一个长方形的发射架,发射架安装在车体后部可旋转的基座上,操作人员通过电机或者手动控制基座的旋转和高低调节。
火箭弹依靠尾部的折叠尾翼和初始的自旋来稳定方向,因此精度较低,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密集发射的原因。122毫米火箭弹的弹药主要为杀伤爆破弹,后期又增加了末敏弹、子母弹、布雷弹等多个弹种,射程也从最早的20千米增长到后来的40千米。随着后期的改进122毫米火箭弹在采用卫星/惯性制导和末端修正技术后,命中精度逐步提升,根据现有外贸产品的参数推算,国产122毫米火箭弹40千米上的CEP精度已经小于30米,具备了精确打击点目标的能力。
外贸版122毫米火箭弹的基本数据
122毫米火箭弹发射时还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火箭弹不会同时发射只一发发点火,这是为了避免同时发射造成过大的冲击力影响车辆稳定性,也防止火箭弹在飞行时互相干扰。另外发射架在火箭弹发射时并不会按照排列顺序点火,这是为了避免发射架被长时间尾焰烘烤所采取的措施。
火箭弹的发射顺序
底盘的选择
在底盘的选择上,研制人员大胆采用了履带式的方案。相比轮式底盘,履带的越野能力、地形适应能力、装甲防护性均好于前者,恰好当年某厂为研制83式自行榴弹炮开发了国内第一种中型履带通用底盘,于是顺手将代号为WZ-321的通用底盘作为了自行火箭炮的行走机构。改进后的底盘动力前置,使用520马力的水冷柴油发动机,每侧拥有6个负重轮、1个前置主动轮、1个诱导轮和3个拖带轮,这种底盘的外形特点是第一二对和三四对负重轮的间隔较远。行走系统采用扭杆弹簧加液气组合的悬挂技术,增强了车辆应对复杂路面的行驶能力,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技术。
在80年代就研制成功的WZ321通用底盘在以相对合适的性能换来了成本降低、维修保养统一的优势,这种超前意识换来的是当年以其底盘为基础开发的多种装甲战斗车辆,如83式自行榴弹炮、89式自行反坦克炮、GSL111火箭扫雷车,出口国外的PLZ45自行火炮的底盘也是在WZ321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通用底盘的研发对国内装甲战斗车辆的生产和后期维护有着积极意义,整体水平也高于当时美国以M113为基础打造的各种变形车,WZ321的成功为国产装甲战斗车辆打开新思路,目前国产第二代履带式通用底盘已经研制成功并作为多款装备的底盘在军中服役。
89式自行反坦克炮
独具特色的存储/装填机构
火箭炮最大的问题是再装填效率低。不像身管火炮的炮弹,火箭弹飞行依靠自身动力,所以自带燃料的弹体整体修长,89式自行火箭炮的火箭弹口径只有122毫米但弹体长达3米,重60-70公斤,每次装填都需要2-3个人从火箭发射架的尾部将火箭弹“塞”进去,过程缓慢、效率低下。考虑到这个问题,89式自行火箭炮在研制初期就设计了这个集运输/存储为一体的自动装弹机。
人力装填效率低下
自动装弹机位于车体前部的方形装甲箱内,整体呈前高后低的状态,装填时发射架向后旋转尾部向前并调整至水平状态,自动装弹机调整至水平状态后通过计算机控制将火箭弹对准发射架的各定向发射器,最后推弹机一次将40发火箭弹整体推进到位,为提高装填可靠性,装弹机上还加装了传感器以确认火箭弹是否装填到位。有了自动装弹机,火箭炮能在第一轮发射完毕后于3分钟完成再次装填并发射,短时间内将火力打击效率提高了一倍,这种自动装填机构结构简单、动作可靠在世界上属首次研制,也是89式自行火箭炮的最大特点。自动装弹机的成功开发,也给外贸产品带来了突破,采用了自动装填技术的90式122毫米轮式自行火箭炮成功出口到印尼、秘鲁等多个国家。
90式自行火箭炮
先进的火控系统
作为外贸产品,科研人员在没有成本掣肘的89式自行火箭炮上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火控系统,成了国内第一种可实现自动校正、自动瞄准的自行火箭炮,同时这种火箭炮也是国内第一种具备数字化作战能力的新一代自行火炮。在火控系统的辅助下火箭炮可以将指挥车发来的目标诸元快速装订,并根据自身实际方位实施修正,随后调整发射架的角度和方向进行自动瞄准,当得到发射命令后,火箭弹即可快速发射飞向目标。相较于传统的作战流程,使用了数字化作战系统的89式自行火箭炮火力反应速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研制时间还处在80年代初期,整体思路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也为后来中国炮兵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除了数字化火控系统外,89式火箭炮还在车中配备了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多种电子仪器,用于控制车外的各种机械设备保证整车具备完整的自动化能力。在使用中,火箭炮发射架的方位调节、火箭弹的再装填,都可以通过车内的操作完成,减轻了车组乘员的工作压力,同时该系统具备一定的故障检测功能,乘员可以在提示下快速排除设备或系统故障,恢复整车作战能力。
来自国内的惊喜
1986年5月,国内准备国庆40周年的筹备工作,当时的总参谋部与国防科工委为受阅装备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在会议中,这款本打算用于赚取外汇的自行火箭炮,被选中为国庆受阅装备,同时其思路独特、设计可靠和技术先进再加上与现役自行榴弹炮底盘通用,方便了维护和保养,因此提出“转正”的意见,即不再用于外贸出口,转而装备解放军自用。很快,“转正”的批示下达,履带式自行火箭炮还未研制成功就转为国内装备,给了研制人员一个大大的“惊喜”。
列为国内装备后,自行火箭炮的研制进度加快,并根据炮兵提供的需求调整了相应的战技性能指标。1987年2月,调整后的首辆原型车下线,随后进行了大量试验,完成了基础性能测试。1987年11月,2辆达到战技指标的样车下线,次年5月交付部队进行设计和定型试验。1990年2月,自行火箭炮被批准命名为PHZ89式122毫米履带式火箭炮,随后正式交付部队使用。
迟到的首次亮相
89式自行火箭炮在设计定型阶段,就参与了正常的阅兵训练,本来计划在40周年的国庆阅兵活动中亮相,但由于种种原因活动取消,89式自行火箭炮也就失去了公开展示的大好机会。作为新一代自行火炮的先进代表,89式自行火箭炮一直是重点部队的拳头武器,虽然不少人曾有耳闻,不过在那个缺乏信息交流的年代里,想一窥其真容并非易事。
转机出现在国庆50周年的阅兵庆典,随着车辆方队的开进,紧随自行加榴炮方队后是一个熟悉的身影。伴随着解说员的介绍,这批具有“自携弹药、火力密集、弹药装填和发射速度快”等优点的“履带式自行火箭炮”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车体上巨大的发射架和自动装弹机清晰可见。至此,这个1980年展开研制,1986年转为自用,1990设计定型的PHZ89履带式自行火箭炮终于在1999年以公开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
光辉和落幕
89式自动火箭炮性能优异,技术可靠很快获得了订购,各重型机械化部队均装备了这款火箭炮。战斗时,89式自行火箭炮凭借履带式底盘可以伴随装甲部队行进,执行火力压制/歼灭任务,重点打击暴露在外人员、车辆等无防护目标,数字化火控系统既能以营/连为单位集中射击,也可以单车独立作战,通用底盘的设计也减轻了日常后勤维护保养的工作量。军改前某王牌集团军机械化师,是第一个接收该装备的单位,89式自行火箭炮的地位可见一斑。不过,89式自行火箭炮同样也有缺点,成本高,维护和保养相对轮式火箭炮繁琐复杂,底盘可靠性一般,改进潜力不大,尤其是以新型通用底盘为基础开发的新一代自行火箭炮使用了更高效的集存储/发射于一体的模块式发射架后,89式自行火箭炮引以为傲的自动装弹优势荡然无存,曾经光辉无比的PHZ89走向落幕。
PHZ10履带式火箭炮,使用模块化发射架
随着我军新一代自行火箭炮装备部队,89式自行火箭炮将逐渐从军中退役,“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最后笔者将基本性能再复述一遍,以缅怀这位“意外”出生却意气风发,开创新时代的老兵。
名称:PHZ89式122毫米履带式火箭炮
乘员:5人(驾驶员、炮长、预备炮手、瞄准手、高射机枪手)
长宽高(米):7.180X3.145X3.29(至发射架顶部)
战斗全重:33-35吨
发动机:520马力水冷柴油机
单位功率:15.5马力/吨
单位压力:77.3千帕
战斗/行军转换时间:小于3分钟
底盘:WZ321(JD2532)中型通用底盘
最大公路时速:55公里
平均速度:碎石路 45公里/小时 起伏路 28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不少于450公里
发射器:40管
高低射界:0°~55°
方向射界:向左102°,向右70°
射速:40枚/20秒
辅助武器: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
存储/装弹:发射架40发+40发备弹
再装填时间:小于3分半钟
弹药:122毫米系列火箭弹,最大射程40千米,最小射程小于10千米,重量60-70公斤,弹种:杀伤爆破弹、燃烧弹、末敏弹、反装甲子母弹、反坦克布雷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