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关于印度的新闻成了网络上的热搜。其主要内容是,印度自己生产的苏-30MKI比直接进口要高出近一倍,而且本土的生产厂也因订单生产完毕面临着被迫关闭的危险。为什么印度总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问题呢?
苏-30MKI
我们都知道,一架战斗机会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装而来,不同的零件根据标准使用的材料、工艺各不相同,也就需要不同的厂家通过不同生产流程来打造。如果直接从国外购买,卖家会综合各种成本计算后给出一个大致的价格,这个价格就是一架飞机的成品价(弹药、后勤、改进等另算)。但是直接购买成品的价格相当昂贵,利润是成本价的数倍以上,而且产量和交付时间还要看人家的脸色,受制于人。
为了节省成本,恨过国家在购买大量军火时会选择一种折衷的办法,国内组装。国内组装对于基础工业能力不足的国家来说很有诱惑力。在国内建立组装厂能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岗位,优先拉动国内经济,也为研制相同类的国产武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直接购买的价格,一举而多得。不光是印度,中国也曾从俄罗斯引进过苏-27战机的生产线,2000年左右中俄签订的协议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200架飞机的散件以组装苏-27的国产化型号歼-11A。(后来让自己给搅和黄了)
中国接触国外先进的航空工业也是从组装开始
建立组装厂的另一个意义是利用为战机提供标准的合格的零部件机会,逐步推动本国加工制造业及其上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困难,通过逐步地国产化让本国的航空工业慢慢做大做强。还是当年中国的例子,在最初的200苏-27的组装协议中,中国不断地推动零部件的国产化工作。直到协议中止时,俄罗斯除提供战机上的雷达、航电和发动机等核心系统外,其他零部件中国已全部完成了国产化,实现了全面替代进口产品的目的。这样一来,中国在国产化苏-27的过程中不仅降低了整机成本,而且对国内航空工业的提升相当明显,后来陆续出现的新型战机也证明了这一点。印度引进苏-30MKI时同样也是这个思路,据说当时精明的印度人不仅引进了苏-30MKI的生产线,而且还取得了其技术授权,并引进了发动机、雷达、航电等系统国内生产线,能够为苏-30MKI适配印度自产的各型武器,相当中国来说优势明显。
苏-27战机
不过,过于精明的印度人看到了苏-30MKI的未来,却看不到印度自身的缺陷。印度人最大的问题除了工业基础过于薄弱外,还缺乏严谨而周密的发展计划,自身的政治制度导致领导人只重视短期利益,高层对发展方向充满分歧。要知道,当年的中国空军也曾有过“造不如买”的思想,极力要求放弃歼10,结果被某位高层拍着桌子臭骂一顿,后来再也没有半点杂念。而印度则却正相反,好大喜功、盲目攀比的思想充斥着上层头脑。一心想要压过中国同行的心理比任何动机都要强烈,结果造成当中国苏-30MKK早已成军服役时,而苏-30MKI还不断在雷达、发动机等新技术上磕磕绊绊,等全都整利索了,中国的歼-20出现了。
当印度把苏-30MKI基本整合完毕时,她出来了
最糟糕的是印度的国产化问题
印度苏-30MKI的国产化过程同样不顺利。最初印度国防部计划除部分关键性系统配件外,其他诸如螺母、螺栓、螺钉、铆钉等非必需零配件首先实现国产化,可这时恰恰是印度空军提出了反对计划,其理由是怀疑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组装的苏-30MKI战机存在质量隐患,认为印度国内的制造水平达不到要求,威胁印度空军的自身安全。进过长时间的扯皮,印度国防部不得不放弃曾极力坚持的“国产化”原则,不再要求战机的零配件都必须在印度生产,改为由俄罗斯提供配件,印度只负责组装。这样一来,印度依靠苏-30MKI来提升国内航空工业水平的希望化为泡影,只能成为一个“组装型企业”。从本质上说,这和富士康一样,基本没什么高科技附加值,也无法掌握更多的先进生产技术。
从作业流程上来说,汽车组装和飞机组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将成品配件/系统装配到一起。
这样一来,虽说苏-30MKI完成了组装的“国产化”工作,可实际上,大量的零配件仍从俄罗斯直接进口,而这时由俄国进口零配件的价格可就和进口整机时的价格不同了。我们都知道,汽车配件有“零整比”一说,零整比指具体车型的配件价格之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零整比越高代表零配件的价格越高)。放在飞机上也同样成立,只进口飞机部分配件的价格肯定要高于进口整机时同样配件的价格,而且高的还不是一星半点。再加上印度国内工厂管理混乱、组织不利和贪污腐败,这就造成了国内组装成本高于国外进口的现象。
印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现哪里,在2006年5月举行的国会会议上,印度审计署的一份报告中已经指出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生产的苏-30MKI成本比从俄罗斯进口的高了一倍。可为什么直到现在印度仍没有改正这个缺陷呢?这其实和印度的政体有着直接的关系。
印度高层不是没有明白人
印度一直自诩是最大的“民主”国家,各地区领导人都是依靠选票上台执政。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和工业发展上很容易造成,重视短期忽视长期的问题。比如苏-30MKI的国产化工作,飞机组装厂可以在当地领导人的任期内迅速建成并投入生产,为自己增加“政绩”。但如果是战机分系统或零部件的国产化工作呢,其整体规模小,基础投入大、研制周期长、而且还有失败的风险,就是成功了也未必是自己的功劳,因此干脆放弃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成了印度人一致的选择。再加上印度高层缺乏强有力的控制,无法直接指挥和指导下级的工作,久而久之印度发展就逐渐走出了“特色”。于是就出现了这种造比买贵的现象。
其实,印度想降低国产化苏-30MKI的生产价格也不是没有办法,可惜在目前印度国内环境下无法施展(既无高层支持,又无工业基础)再加上优渥的国际环境可以肆意军购,这让印度人很难冷静地看待自身的弱点和缺陷。现在的消息是,苏-30MKI的订单生产完毕后,与其相关的大小400多座工厂如果无法转产将被迫关闭,印度目前就是否要继续订购苏-30MKI展开了讨论。
印度LCA同样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印度以后的发展如何呢? 额,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