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火石间的碰撞--反坦克导弹战斗部发展杂谈

2019-05-04   水井土城

反坦克导弹,是目前步兵打击主战坦克最有利的武器。在反坦克导弹出现后的历次战争中,均有大量坦克被其击中击毁。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多用破甲弹,即用聚能装药形成的高速金属射流击穿坦克装甲。不过现代坦克的装甲为了对抗反坦克导弹,使用了可以有效防御破甲战斗部的复合材质,并加装爆炸反应装甲以提高战车生存能力,甚至用硬杀伤手段直接击毁来袭弹药。在这些先进手段应用下,反坦克导弹的效能被大幅削弱,那么现代反坦克导弹该如何发展,才能在这场“甲弹对抗”中再次重占上风呢?

大力出奇迹型

对付防御能力增强的现代坦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战斗部的重量。使用聚能装药破甲弹最大的优点是穿深和后效随战斗部重量的增大而提升,只要破甲弹的威力超过坦克的防御能力,甭管什么装甲,统统无效,因此增加战斗部重量属于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也是反坦克导弹一直以来的发展方向。比如仍在美军中服役的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早期型号的战斗部3.6公斤,垂直静破甲深度仅有600毫米,后期改进型的战斗部增加到约6公斤,最大穿深超过1000毫米。而专门为苏联坦克而生的AGM-114“海尔法”(又叫“地狱火”)反坦克导弹,战斗部9公斤,最大穿深超过1400毫米,任何坦克均无法防御,一击必杀。

发射AGM-114导弹的直升机

当然,这种增加战斗部威力的方法也有上限,但原因不是穿深无法提升,而是几十公斤炸药可以轻轻松松把坦克炸成零件,根本不需要考虑穿深的问题。美军在1971年装备的AGM-65“小牛”空地导弹其早期型号为了反坦克使用了60公斤的聚能装药战斗部,而到了后期改进型则直接变成了一个重达135公斤的多用途战斗部,不仅可以打击装甲目标还能用于摧毁工事、地堡等多种地面目标。

巨大的”小牛“导弹

增加战斗部的方法虽然快捷高效,但缺点是导弹越来越重尺寸越来越大。最初的“陶”式导弹,裸弹质量不足20公斤,整套系统三个人就可以分解带走,后期型重量有所增加但勉强可以携带,而“海尔法”导弹重量达到了惊人的50公斤,长度达到了1.8米,两个人扛着走都费劲,只能机载或者车载使用,步兵无法携带。因此增大战斗部的方法只能解决车载/机载反坦克导弹的难题,对重量要求敏感的步兵来说无法接受。

陶式导弹已经接近人的负重极限

旧瓶装新酒型

提高穿深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材质更好的药型罩。药形罩说白了就是一个圆锥形的金属罩,其属于破甲弹战斗部的一部分,用于在爆炸后形成金属射流。根据材质的不同药形罩形成的金属射流穿深也不同,根据理论,在导热良好的条件下,密度越高、延展性越好的材质,其金属射流造成的穿深越大。因此采用高密度延展性好的金属作为战斗部是当时的改进方向。二战时期的破甲弹药形罩的大多为钢材,后期仅仅更换了铜制药形罩,穿深就增加了20%以上,可见其影响。

在上世纪60年代,深感反装甲能力不足的中国,面对北方巨大的装甲集群时,甚至考虑过在破甲弹的战斗部中掺入黄金以增强穿深,无奈成本实在太高被迫放弃。要不然,那可就真是货真价实的“金币弹”了。目前导弹的战斗部药形罩大多以纯铜为主,也有使用镍和钽,但后者加工难度大,成本高。目前对药形罩改进集中在使用多种合金上,如钨铜合金、钽铜合金等,力求在不增加导弹重量的情况下,增强其穿深。

反坦克道德的解剖图,圆锥形的就是药形罩

美国曾计划将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改为贫铀合金

另辟蹊径型

爆炸反应装甲防御破甲弹战斗部的原理很简单:反应装甲内含有炸药,当被反坦克导弹引爆后其产生的冲击和碎片会扰乱/截断正常飞行的金属射流,破坏其穿深。为了对抗普遍使用爆炸反应装甲的坦克,研制人员对反坦克导弹做出了改进--其在正常的战斗部前附加了一个可爆炸的小型战斗部。这种将两个战斗部串联起来的改进型号被称作串联式破甲战斗部,使用串联破甲战斗部的导弹可以在诱爆反应装甲后再形成金属射流,从而击穿目标。目前大部分反坦克导弹都使用了这种战斗部,来应对爆炸反应装甲。串联式战斗部的优点在于无需提升威力就能解决对付爆炸反应装甲的问题,缺点则是如果不提升穿深就无法有效杀伤使用复合装甲的坦克。

我军的PF98反坦克火箭也使用了串联破甲战斗部

四两拨千斤型

现代坦克的正面装甲十分厚重,直接攻击占不了便宜,但顶部装甲薄弱得到多。有的导弹就动起了这个“歪脑筋”,它的飞行线路虽然和普通导弹一样,但却只从目标上空飞过。当导弹掠过目标头顶时,战斗部引爆并向下击穿顶装甲,杀伤乘员破坏设备。这种攻击方式叫做掠飞攻顶。掠飞攻顶的思路相当巧妙,抓住了坦克天生的弱点避免了硬碰硬。而且,普通的反坦克导弹通过改装均可以具备掠飞攻顶的能力。

瑞典装备的RBS-56“比尔”轻型反坦克导弹最早实现了掠飞攻顶的能力,其有一个向下倾斜的战斗部,当飞过坦克头顶时触发战斗部,消灭目标。该弹最大穿深也不过500毫米,但通过掠飞攻顶的方式,可以摧毁绝大多数坦克。美国“陶”2B型反坦克导弹就改装了掠飞攻顶战斗部。在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也推出了可单兵携带的93毫米掠飞攻顶火箭。

红箭-9导弹也可以加装掠飞攻顶战斗部

如来神掌型

掠飞攻顶的导弹思路不错,但仍属于半主动制导,需要操作员全程引导,易被压制和干扰。为了减少人员伤亡,有的反坦克导弹优化了攻顶方式。导弹发射后先爬升到一定高度,然后向下俯冲打击坦克的顶部,犹如如来神掌一般。这类攻击方式叫俯冲攻顶。利用俯冲攻顶的优势,导弹除了可以打击坦克外,还可以打击隐藏的工事、碉堡等其他目标。俯冲攻顶的优点是防御难度大,导弹发射征兆小,不易被发现,弹道变化大,发射阵地安全。俯冲攻顶的导弹优点很多,不过研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大部分可以实现俯冲攻顶,同时还具备了“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尤其是使用了光纤制导的导弹,不仅可以“发射后不管”,还能够先发射后锁定,随机选择目标。

”标枪“导弹

FGM-148“标枪”是美国第三代轻型反坦克导弹,其攻击坦克等重装甲目标时使用的就是俯冲攻顶方式。“标枪”导弹使用被动红外制导,发射前先利用发射器上自带的瞄准装置锁定目标,发射后导弹先向上爬升约150米,在随后的俯冲过程中通过引导头的修正自上而下击中目标。同样可以俯冲攻顶的还有以色列“长钉”系列导弹、日本96式“重马特”和中国红箭-10反坦克导弹。其中红箭-10反坦克导弹曾在央视公开展示过其俯冲攻顶的能力。

红箭-10反坦克导弹

唯快不破型

这种反坦克导弹直接摒弃了聚能装药的破甲弹模式,其战斗部为一个坚硬的高速穿甲体,利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进到1500米/秒以上的速度,依靠高速产生的强大动能直接贯穿坦克装甲。这种反装甲原理和坦克炮的穿甲弹类似,唯一的区别是可以自行修正方向,以击中目标。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的威力大,精度高,射程远,坦克的主被动防御几乎无效,最关键的对平台无限制,坦克、装甲车甚至普通机动车辆都可以安装,可以说是新一代的反装甲利器。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是未来最有可能威胁坦克地位的武器,可惜在冷战结束后,没有了反装甲的压力各国缺乏继续研制的动力。

美国MGM-166反坦克导弹(又称“LOSAT”瞄准线反坦克导弹),是世界上第一款动能反坦克导弹。MGM-166导弹的战斗部使用钨合金,飞行速度高达1520米/秒,由于使用火箭发动机,射程高达4千米的同时全程速度不衰减,威力强大。到2004年,整个导弹项目已完成所有试验,达到预期目标。据称,在实验中面对高速动能弹,爆炸反应装甲几乎没有任何效果。不过可惜的,当年如日中天的美国人认为“LOSAT”项目费用高昂、威力过剩,在后来的财政预算中止了整个计划,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无疾而终。

使用悍马发射动能反坦克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