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寨里中埠大庄曹营军屯……淄博这些村名原来是这个意思

2019-10-21   淄博二三事

我国地名中使用最多的字是“村”与“庄”。通常村与庄并称,名为村庄,村庄即为村落。是指大的或多个人类聚落形成的群体,多为农村或城乡结合地区那些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一般的村是指在乡镇下面一级的民间组织,是一个有行政能力但是非政府的组织,机构叫村民委员会,并入城镇的村委会多数改称为“社区”。社区在行政上接受街道办事处领导,它没有行政级别,工作人员的主体是社区干部,由三年一次的换届选举产生。

“村”分为自然形成的村落和行政管理村。“行政村”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设立的村民委员会进行村民自治的管理范围,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行政村可以包括若干个自然村,也可以是一个大的自然村分为若干个行政村。在南方很多地区没有“庄”,直接就是“行政村”。而在北方多数地区,每个村下面还会有几个自然庄,村的级别就比庄又大了一些。

泱泱大周村古镇,丝绸染织业发达,素有“旱码头”、“金周村”、“丝绸之乡”之称,是名副其实的鲁商文化发源地。清朝皇帝乾隆南巡途经济南,正值元宵节,听说周村挂灯极盛,远近闻名,便驾临观赏,所见果然名不虚传,龙颜大悦,即御封周村为“天下第一村”。

还有淄博的西大门——王村,这里是名著《聊斋志异》的诞生地,中国小米醋的始祖和发源地,在齐鲁大地小有名气。

“庄” 指傍路而成,有一定的驿、旅、商、防之功能的村落。多数是古代某个姓氏家族从外地迁移来的聚集地。后来也可能有外姓迁入,但庄里总有一大姓氏,他们可能就是最早迁移来的家族。“庄”可以理解为建筑在山林田野间的住宅,也指旧时皇室、贵族、地主在乡下的大片土地及其建筑物,即庄园。所以叫“庄”的地方,多数有过大户人家在此建过住宅或拥有庄园。“庄”一般冠以庄主的姓氏为名,如张庄、王庄、刘庄、李庄等。

“庙”是旧时供祖宗神位、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家族为了祭奠方便或彰显本家族的势力,都会争先建“庙”。所以,走进北方的村落,常看是否有“庙”。一般来说,“有庙的叫村,没庙的叫庄”。

鲁南的台儿庄位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古代时期,水运交通相对发达。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当时“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明、清两代的帝王,每每经京杭大运河巡视江南,都要在台儿庄登岸巡游。

位于博山城北四公里处的大庄,是孙氏大庄支派的发源地。据查,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孙氏先祖从章丘蕃六庄(今称矾硫庄),长途跋涉,徙居淄川属地的大庄安家落户,遂成村落,庄名沿袭为孙家大庄。孙氏家族人文荟萃,历史上出过诸多科举名人,仕宦。据历史记载,仅明、清两代,就有八名进士,十名举人,四百多名秀才、监生,廪生、庠生在册。孙氏家族不断四射繁衍,若在淄博地区孙姓相见,开口先问“是不是大庄孙”?每年前来大庄认祖归宗的祖孙不断。孙氏墓园坐落于大庄村南,占地五十余亩,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与“村”、“庄”齐名的还有:埠、堡、铺、店、寨、关、驿、屯、营、所等众多名称。

埠,本意为停船的码头,即江河沿岸及港湾内供停靠船舶、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的建筑。随着发展许多码头成为了市镇。现在一般指有码头的城镇,也泛指城镇,旧时常指与外国通商的城市为商埠。

“埠”和“阜”容易混淆,“阜”是丰富,富有的意思。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其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取名大有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之意。

张店东北部的中埠,建村于战国时期。因村落处在铁山东侧之中,地势又较高,取名为中块;又因此村址在冶里和黄金中间,故名“中部”,谐音顺为“中埠”。

店:商铺或旅舍的意思。店铺,即商店,是坐商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民间习惯称大者为“店”,小者为“铺”。店铺的营业场所,也叫“店面”、“铺面”,“门店”,“专卖店”等。另外,旅舍也叫“店”,旧时称住旅舍为“住店”。用“店”做为地名的很多,如:张店、辛店、柳店、淄河店。

大张店是淄博的主城区,最初名曰“黄桑店”,在黄桑店的商贾中以张氏家族为最大,门店极多,子孙繁衍极盛,后世中多人位居高官。官商两路通吃的“张家店”,宋朝时取代黄桑店之名,元代时简称为“张店”。1988年,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任重亲笔为张店题写了“天下第一店”的条幅,从那时候起张店就以此名扬海内外。

铺,当读作“pù”时多见于地名,是“驿站”的意思。

在王村东南方向有个西铺,该村文化底蕴深厚,毕氏家族文化源远流长,明末曾出过一门二尚书。清代康熙年间,著名文学巨匠蒲松龄应邀来毕家设馆授徒, 教学三十余年。蒲松龄一面教书,一面博览毕府内万卷藏书,在万卷楼旁一座名为聊斋的砖瓦房内完成了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全部俚曲及其他杂著。

堡,通常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也指土石筑的小城或有围墙的村寨、集镇。所以称“堡”的地方,大多曾经有过比较坚实的围墙,且内部相对繁华。有的地方“堡”和“铺”通用,在西北地区用“堡”做地名的较多,如:“瓦窑堡”、“马家堡”。有“三十里路为一堡,十里为一铺”的说法。

寨,本指围有篱笆或栅栏的羊圈或旧时驻兵的营地,也指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庄、村落。过去根据政治倾向分为绅士寨堡和土寨两种类型。前者是地方绅士凭借其雄厚的财力独力修筑而成。后者则为地方叛乱者“土寇”所主导构筑的巢穴,为数众多。

淄川城东北有个村叫“寨里”。据记载:元代前后该村曾以姓氏命名贺家庄,明代因绕村筑围墙,遂改名寨里,清代各版《淄川县志》均载称“寨庄”。成姓为该村世代户,并为望族,清代曾一度以成姓两支分称东、西寨庄,清末改称“寨里”。

淄博还有不少称“寨”的村庄,如“王寨”、“围子寨”、“黑里寨”、“大寨”、“小寨”……

屯:是指驻军或屯垦而形成的村落。一般都建有一圈防御性围墙或栅栏等物,多指较小的村庄。在东北地区称“屯”的最多。

在张店东北方向有个村落叫“军屯”。据屯里《邢氏世谱》记载:“始祖讳才公,徙直(隶)省河间府任邱县,迁临邑,自临邑适诸城,投忠义卫,授青州卫千户,赐牧马场于益都西偏九顶山之阳,屯田数顷,遂为军屯……”

初用以军队后为村落的名称还有“营”。

营:在军队是一个单位,有一个指挥部,和若干个连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团和旅,一般在团或旅编成内遂行战斗任务,为高级战术分队。部队驻扎的营盘后演变为村落,一般是以村里大姓或特殊事物而命名,如“曹营”、“营口”、“蒙古营”。

张店的房镇镇有“四营”:解营、麻营、曹营、于营。

所:是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当用于山、岛等物时,相当于“座”。例如:青岛的地名叫浮山所、灵山所。

驿:是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亦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叫“驿站”,多用于地名。在张店西南有个叫“付山驿”的村庄,现属于付家镇。明万历年间,张店(原隶属淄川)西南端的傅家一带是当时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是朝廷官道上的重要驿站,当年兵马粮草运输不断,过往客商络绎不绝,这里一派繁华景象。

关: 指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关隘、关口、要塞。如山海关、玉门关、青石关等。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是明长城东端起点。“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这里素有万里长城“三大奇观之首”的尊称。该关为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明洪武十四年开始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其关城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十四米,厚七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和多种防御建筑。威武雄壮的箭楼上镶嵌着“天下第一关”之名匾,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等长城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齐长城的名关——青石关位于莱芜市和庄镇青石关村,北邻博山的白洋河和樵岭前村交界处。春秋时期,齐国修筑长城,以御鲁、楚,在此修建关隘。齐鲁古道横穿该关,关口处于双峰对峙,中为一线天的谷口之南的制高点上。人称古道为“瓮口道”或“关沟”,是夹在群山之间通往青石关门的小路。这条不足几公里的夹谷,两侧山峰苍翠,壁如刀削,接近关门处,是关沟最狭窄、最难走的地方,两边峭壁雄峙,山势呈"V"型,最窄处不足两米,过去只能通行一辆木轮车。关北沟青石板谷坡上留有当年独轮车的辙沟,深达一扎。青石关地势险要,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盛名,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有咽喉之势。

“乡”和“镇”,从级别来说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乡的总人口少,人均耕地面积多,以农业经济为主,即地广人稀的地方设乡。而总人口较多,耕地少,平均人口稠密的地方设镇。

古人的语言文字很严谨。在我们看来千篇一律的村庄,在古人眼里却是各不相同的。古人一般喜欢择地而居, 多依山傍水,居高地可防水患,近水则取用之便。除了这些常见叫法之外,他们观察村落所处地形地貌、景观和方位特征而命名村庄 ,选用楼、桥、坡、溜、湾、围、垸、嘴、岗、冈、坝等名称俱多。仅是用字不同,实际上还是“村落”。

来自 心语拉呱,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