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一砖一木一塔

2020-02-23     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阿育王经》卷一载,佛陀灭度百年后,阿育王搜集佛舍利,建八万四千塔供养。如此一来,这一形式,便真正的踏上了历史舞台。

印度保存有很多塔的建筑,较为独特的就是菩提伽耶的大觉塔。此塔的修建年代约为公元二世纪,这座塔的造型区别于印度传统意义上的塔(窣堵波)。它是由五塔组成,中部为一塔,四角处各建一座小塔,如此的五塔形式被称为金刚宝座塔

而这一名称的由来,则是因为释迦牟尼成道的金刚座,喻其坚不可摧,岿然不动之意,所以在其侧所建之塔,也就相应的得了此名。虽然此塔在公元十二、十三世纪被缅甸王重新修建,亦非原貌了,但是在巴尔胡特塔的栏楯上,却雕刻有信众朝拜此塔的情景。

菩提伽耶作为佛陀的成道之地,这里也成为了佛教的圣地。古往今来,无数的朝拜者络绎不绝。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地、此塔皆作详细描述,在《法珠苑林》也记载到,唐贞观时的黄水县令王玄策,曾在塔西立碑。

菩提伽耶 大菩提寺或大觉塔

而塔这一建筑形式,也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便立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金刚宝座塔这一塔型建筑实体,在中国漫长的佛教发展历程中,当然也留下了它的身影,如明代万历年间北京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即为其中的翘楚。

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那么在莫高窟近千余年的石窟壁画上,就没有留下任何关于金刚宝座塔的丝丝痕迹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北周第428窟中,看看在中心塔柱后方墙壁上,那近一平米见方的画作吧。

莫高窟第428窟 金刚宝座塔(五分法身塔)

这幅画构图简洁明朗,中部为五座组合塔,塔身两侧为四天王,身着铠甲,肩披飘带,塔刹两侧为两身相向而飞的飞天。虽然画面部分色彩已经氧化变色,但是中心白色为底的佛塔却分外清晰。

中部塔身份为四层之多,其中有表现佛祖释迦牟尼“腋下诞生”的场景、一佛二菩萨说法的场景以及四力士和金翅鸟等的画面。四隅的四座小塔和中部大塔一般,都保存有七重相轮、仰月宝珠等。

这幅画中的五塔组合形式,一度被专家称为金刚宝座塔。在经历了更多学者的潜心研究之下,它也有了更为妥帖的解释——五分法身塔。这五分法身也代表了释加牟尼佛的五项基本思想,分别是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些思想在大、小乘佛教以及密宗中是极受重视,而以此来建筑的塔型,也是佛教艺术中不可或缺的。

释迦牟尼“腋下诞生”

这座宝塔既有砖石结构的塔基和塔身,还出现了楼阁式的木质构件,以及覆钵受花、仰月宝珠等带有明显域外特色的建筑结构,无不说明在北朝时期的佛塔形式,充满着兼收并蓄的探索性,也恰恰是在北朝时期,才能让外来佛教艺术得以尽情的绽放。

执笔/韩文君

学术顾问/王惠民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urNb3ABgx9BqZZI1c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