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专注,专心!你们最可爱睿智的斗牛财经小编上线了,斗牛财经每天给您分享最好资讯,专注传递最有价值的投资信息,帮助更多投资家人。
“新基建”从何而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的概念,最早见于 2018 年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强调:“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 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 力建设”。
“新基建”覆盖哪些领域?根据其概念的由来,新基建最初主要是指涉及 5G、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领域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而经过随后的多次会议和工作部署, 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含义也不断丰富。
从最新央视报道来看,新基建 所覆盖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七个:5G 基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特高 压、充电桩以及城际高速和轨道交通。
若从产业角度来看,新基建涉及的核心产业链主 要包括:
(1)以 5G 技术为代表的通信产业链;
(2)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先 进制造产业链;
(3)以云技术与大数据为代表的数据中心产业链;
(4)以特高压和充电桩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
(5)传统基建补短板的相关产业链。
尝试站在更高的视角,俯视新基建涉及的七大领域,网络属性实际上是其背后的共同特点:
(1)5G 基站的大规模建设是为了营造高速的通信网络;
(2)大数据中心是数据信息网路的重要中枢,对于数据网络的搭建具有重要作用;
(3)人工智能技术带动的智能制造、智能办公和智能家居等,均为智能生活网络进行铺垫; (4)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推动自动机械化制造发展,逐步摆脱人力的约束,另一方 面也逐步融入智能制造,构建互联互通的工业网络;
(5)特高压的大规模建设将推动传统电力运输的升级换代,打造更加高速、高效的电力传 输网络;
(6)新能源推动汽车产业链的升级换代,同时也催生了汽车充电的需求,充电桩的大规模 投建实际上就是在搭建交通运输的充电网络,未来甚至可能将逐步取代加油站网络;
(7)城际交轨的建设实际上是对我国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在高铁、高速路等大动脉之 上进一步完善局部交运网络,促进城市圈文化的发展。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有什么不同?
从效果、参与方、意义等方面归纳为 以下几点:
(1)新基建乘数效应更大。以 5G 为例,据信通院研究测算,5G 将在未来五年带动 1.2 万亿建设投资,撬动产业链整体投资接近 3.5 万亿元。如果算 上 “5G+百行百业”的投资和消费拉动效应,工信部估算 1 个单位的 5G 建 设投资可以拉动 6 个单位的经济增长,乘数效应可观。
(2)在推动投资和生产的同时促进消费和内需。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拉动本地经济增长通常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新基建对产业链上下游,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更为显著而迅速。例如在 5G、 工业互联的带动下,我们观察到从去年三季度开始,手机、集成电路、 工业机器人、IoT 消费电子类产品的产量和销量都得到明显提振。
(3)私人部门参与度更高,有助效率提升。有别于以往由政府一手包办,新基建项目涉及更多私人部门的参与, 5G、工业互联、数据中心、充电 桩等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中有不少是民企。多元化主体的参与,发挥各自所长,使得新基建项目的运作更市场化,从而前期项目决策、中期执 行和后期运营管理的整套流程中,能够既权衡政策鼓励,又兼顾风险收 益、杠杆状况、企业现金流水平等各个方面。
(4)推动科技进步和运用,在数字化进程中争取先发优势。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基建,是技术运用和推广的先决条件。以 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将是中国在下一次以数字化为支点的全球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的必要条件。
加大“新基建”投资的重要意义
2020 年开年,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路径上来看,第三产业首当其冲,尤其是电影、旅游、 餐饮等行业短时间内需求骤降。
其次,疫情的经济影响传导至第二产业,主要表现为企业 停产和上下游生产链条的断裂,有的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有的企业遭遇产品积压,这就使得原本刚刚显现迹象进入补库存周期的中国制造业又退回到去库存的境地。原本的经济“弱 企稳”格局被外生冲击所打破,甚至有可能陷入衰退的困境。
随着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动能逐渐减弱,中国正在努力培育“新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不同于传统经济,新经济具有高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可持续的较快增长、符合时代 产业发展方向等特点。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内涵更丰富,涵盖范围更广,可以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新基建的不断提及,不仅反映政策层对于 5G 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新基建关键领域建设的重视,也说明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基建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符合高质量发展导向,契合新经济发展需 求,可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的新引擎。
更多精彩尽在微 :“中方信报”!关注不迷路,点赞加关注再走呗~爱你们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uMvCXEBfwtFQPkd7W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