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的龙脉走向

2020-04-02     青阳帝君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一带;广义上的“中原”则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周边的苏皖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等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此为近代国人认知中的“中原”概念,其范围与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中原经济区范围大致相合)。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中原地区尤其是河洛一带处于黄河中游和下游的交接之地,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而被称作“土中”、“地中”或“天下之中”;《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称“中原”。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亦是华夏先民的世居之地。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终被人们认可、接受,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大约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作为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但是此时只是零星的出现。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中原”一词开始较多指中原地区。到了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特有的地理名词,专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后世,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地区的龙脉走向

在风水上,昆仑山为“万山之祖、龙脉之源”,是龙中的祖龙(根龙);至于我国的山势“龙脉”走向,风水大家们则有以下看法:

昆仑的东南支流布于中国,中国龙脉有三支,分为北龙、中龙、南龙。

仅供参考,细微处和上图有所不同

左支环阴山贺兰,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为北龙。北龙西起昆仑山,向北延伸经祁连山 ——贺兰山——阴山——转向大兴安岭山脉与长白山脉,长白山延伸至朝鲜的白头山从而入海;同时,北龙沿黄河经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另云,北龙不应到朝鲜便终结,它相接于朝鲜的白头山;也就是朝鲜的龙脉发于白头山,但并未停止,只是隐入了海中,最后连接了日本列岛)。北京、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

中支循西蕃入趋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江者叙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趋关中,脉系大散阙;左渭右汉为终南太华。下泰岳起高山,右转荆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为中龙。

右支出吐番以西,下丽江,趋云南,绕沾益、贵州关索,而东去沉陵。分其一由武关出湘江,西至武陵止。又分其一由桂林海阳山过九疑衡山,出湘江东趋匡庐止。又分其一支过庚岭,渡草坪,去黄山天日三吴止。过庾岭者又分仙霞关,至闽止;分衢为大拌山,右下括苍,左为天台四明,渡海而止,总为南龙也。

至于关中秦岭中原山脉走向,在风水上则都属于中龙龙身

风水上的中龙起于西北昆仑,沿巴颜喀拉山而趋过岷山,东趋关中秦岭终于南太华,而进入中原。下泰岳起高山,右转荆山(大别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

若单独列举中原山脉,则又有不同,中原地区的龙脉走向以八百里“伏牛山”为其根本。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淮河穿流而过,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黄河、长江两条大河从龙脉两侧流向中原大地,绵延曲折,气象万千;形成“山环水抱”之势;中原地区因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因此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中原地区背依昆仑山——秦岭山系,伏牛山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北部,东西绵延八百余里,大致呈西北— 东南走向。长200余公里,宽约40~70公里,形如卧牛,故称伏牛山,它构成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在龙脉风水上,伏牛山接陕西秦岭而入河南,秦岭入河南段和北面崤山为其龙尾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为其龙身嵩山山脉为其龙头洛阳至开封一带因龙气上升而成龙脉汇聚之地

由此孕育出了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中原地区因此成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

附言:“关中为天下之脊、中原龙首”的说法是否正确?

近代,我们在叙述关中形胜中原关系时,有一句来自于明人缪希雍《葬经翼》的话非常著名,即:“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正是由于这句话,“关中为天下之脊、中原龙首”的说法广为流传,这也成为历史学家叙述“历代帝皇定都长安”的重要理论参考依据;今天亦有人为争夺“中原”的历史文化,想根据这段话的描述来证明“河南不是中原”、“关中是中原核心、关中才是中原”等谬论。

那么,“关中为天下之脊、中原龙首”的说法是否正确呢?答案是不正确!

《葬经翼》中,缪希雍将关中称为“天下之脊”,只是他个人的说辞;在古代典籍中,真正被称为“天下之脊(或天下脊)”的一直都是太行山,而不是关中关中南部的秦岭

天下之脊(或天下脊)的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司马贞索隐:“常山于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常山,即古恒山,位于太行山之中;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古)恒山改名常山,故名。

后世记载:

《括地志》:“太行连亘河北诸州,凡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夫河北方二千里,太行横亘中国,号为天下脊。

宋·朱熹《朱子语类·禹贡》:“且太行山自西北发脉来为天下之脊,此是中国大形势。”

宋·陆游《哀北·太行天下脊》:太行天下脊,黄河出昆仑。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

《新唐书·列传》:“周劣齐霸,不一世,晋大,常佣役诸侯。至秦萃锐三晋,经六世乃能得韩,遂折天下脊;复得赵,因拾取诸国。”

此言秦国得到韩国的上党地区,也是后世常被称为天下脊(或天下之脊)的地方。

唐·杜牧《全唐诗·东兵长句十韵》:“上党争为天下脊,邯郸四十万秦坑。

宋代·苏轼《人参》:“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

注释:长治,居太行之巅,古称上党,素有“天下脊”之美称。

另外,风水上龙脉走向的龙首与龙尾,多以由高到低、顺水而下为顺势,即以龙脉起始的高地势(西方)为龙尾、顺水而下的低地势(东方)为龙首;缪希雍在《葬经翼》中言“关中为中原龙首”,即以高地势(西方)为龙首,显然与风水上的龙脉走向相悖。


因此,中原地区龙脉风水上的“龙首”乃是嵩山山脉,而不是关中(或关中南部的秦岭);明人缪希雍在《葬经翼》中言关中为天下之脊、中原龙首”的说法同样是错的。

参考资料

《史记》

《括地志》

《新唐书》

《鸡肋编》

《朱子语类》

《全唐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rrNPHEBiuFnsJQV_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