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好自家的狗,把鸡关进笼子,树上的叶子要修剪整齐,这些事无巨细的小事,在张普忠看来就是秩序。
张普忠是谁?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距离昆明近500公里之外的金平县者米乡苦聪人山寨,张普忠用汉语和拉祜语联结着山里和山外的距离。在那个静谧的小山村,张普忠就是那里的代言人,我们把他叫做山里来的小巷总理。
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上纳迷村支部书记 张普忠:
“大家听着,一家一家地收拾好,家里有领导来参观,下雨路滑,让小孩待在家里别摔跤伤着了,家家户户都要注意下雨天,不要上山了,要去捡野菜也要等雨停了再出门,担心山体滑坡,有人参观,最好每家都要有人在家。”
他叫张普忠,今年已经67岁了,是一名拉祜族的退伍老兵。
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上纳迷村支部书记 张普忠:
“放什么东西整齐一点。”
在他的家乡,金平县者米乡苦聪人村寨,他的民族曾经被当做是野人。
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上纳迷村支部书记 张普忠:
“我们是深山老林里面,在越南国境上森林是比较深比较黑茂的地方,说起来食野菜野果为生活,说的就是芭蕉叶为衣服,以前就是比较苦难的一种民族,后来我去到部队里,我说是苦聪人,从来没有听说过,没有苦聪人,我说你不相信,我是苦聪人。”
1952年4月,云南省委成立了云南民族工作队,当时的口号是:做好事、交朋友。
为了帮助像张普忠一样的苦聪人,解放军和民族工作队员们钻进深山老林将苦聪人请出来,让他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
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上纳迷村支部书记 张普忠:
“他们派来亲人解放军,有一次他们说张普忠走,去洗脸了,我说这个香皂我从来没有使用过,这样洗来洗去,又香泡沫又多,我脸就洗了有点光滑了。”
从此,亲人解放军的形象一直在张普忠心里挥之不去,1970年12月,张普忠成了上纳迷村第一个当兵的苦聪人。
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上纳迷村支部书记 张普忠:
“这个奖章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荣立三等功。给的这个是中国卫士,说明我已经是当过兵了,所以我们去的当过兵的这个是佤山纪念章,所以我们阿佤山那边当过兵的每一个人都得一个佤山纪念章。”
退伍之后,张普忠把部队的光荣传统又带进了村里。
20多年中,他当过驻村工作队员、村民小组长和村支书,在城里人看来张普忠就是小巷总理,他用自己的方式为城外的人打开了一扇窗户,
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上纳迷村支部书记 张普忠:
“狗如果是放了,怕咬着别人。狗抬起大腿到处都会撒尿,空气不新鲜会臭,其他寨子的朋友来也好,看着不清洁、不新鲜,他们臭了以后就都不敢来,就回去。这样我就强调每家每户养鸡的必须要有一个鸡圈,养狗的必须要有一根链条拴起,不让乱跑。”
今天的苦聪人为山外的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大山深处的窗户。
她们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到山外,和城里人交朋友、做生意。像一股清流,张普忠为人们讲述着苦聪山寨今天的变化,并为之乐此不疲。
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上纳迷村支部书记 张普忠:
“这个竹凳子不简单,你看这个大的,大的就是做这个底座,这个是它的根根上这种,就是你敲下来,就是要捂得紧紧地,一个扣一个,老板会来自己家里面,会来定购,100块钱一个会来订购。”
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钢枪紧握战刀亮闪闪,祖国的山山水水,连着我的心,到处都有母亲的爱,到处都有亲人的笑脸。
张普忠是金平县者米乡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者,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壮烈事业中,无数个张普忠投身其中,实现着国家“两不愁、三保障”的主要目标,使昔日的苦聪山寨,成为今天中越边境线上又一个崭新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