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慢支”高发 中医疗效显著

2019-10-31   健康杏林

慢性支气管炎对患者的健康有严重威胁,更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采用西医治疗,尽管能够让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缓解各种症状,然而患者治疗后容易复发,并且西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临床研究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其治疗效果有显著提升,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共治疗患者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35~76岁;病程1~10年。

治疗方法

发病期与迁延期

(1)外寒内饮型

症见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治宜解表散热、温肺化饮。

处方:桂枝、厚朴、莱菔子、白芍各12克,五味子、苏子各10克,炙麻黄、干姜、法半夏、白芥子各7克,甘草5克,细辛3克。

(2)痰湿壅肺型

症见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滑。治宜温阳健脾、化痰止咳。

处方茯苓、白术、乌梅各12克,桂枝、厚朴各10克,法半夏、干姜各8克,陈皮、白芥子各6克,甘草5克。

(3)痰热郁肺型

症见咳嗽气喘,痰稠色黄,咳痰不爽,胸肋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处方:全瓜蒌15克,浙贝母、茯苓、麦冬、桑白皮各12克,黄芩、橘红、桔梗各10克,胆南星、枳实、法半夏、甘草、杏仁各8克。

茯苓

莱菔子

桂枝

厚朴

缓解期

(1)脾肺两虚型

症见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食少,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治宜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处方:党参、黄芪各20克,白术、桂枝、茯苓各10克,炙甘草、法半夏各6克,防风、紫菀、款冬花各5克,陈皮4克。

(2)肺肾阳虚型

症见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治宜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处方:太子参30克,熟地20克,麦冬、茯苓各15克,山茱萸12克,五味子、山药、泽泻、丹皮、补骨脂各10克,肉桂、制附子各5克。

以上处方用法均为: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党参

熟地

款冬花

丹皮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并且1年内未出现复发现象;

显效:治疗后症状有显著好转,治疗后偶尔会有发作,但发作程度较轻;

有效:治疗后症状有一定改善,发作次数和发作程度有所缓解;

无效: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甚至有所恶化。

治疗结果:38例患者中,痊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4%。

文字:《医药星期三》图片:网络

编辑: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健康杏林”是《医药星期三》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医药星期三》报是全国邮发的,以中医药治疗为特色的,刊发医药保健、健康养生知识为主的专业保健科普报。开设有“中华医药””中医精粹“”民族医药“”药膳食疗“等中医专版。全国邮发代号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