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先扔掉三年的铁饭碗,为对赌500万,又决然放弃未婚妻三年

2020-08-31     我说今史

原标题:男主先扔掉三年的铁饭碗,为对赌500万,又决然放弃未婚妻三年

放弃父亲退休换来的铁饭碗,独自背井离乡,"不甘平庸"真的能实现吗?

每个人可能都有那么一段年轻时候的奋斗念头,虽然最后不一定都会成功。有人可能许多多少少如愿以偿,有人则完全背离初衷,但年轻时,你或者你身边都一定有人有过"出走"的念头:走出小镇小城、到大城市去、北漂、出国、创业……人对于自身的不满意和对"满意"的追求,随处可见,而且往往就会构成一股强烈的冲动。

但是越往前走,知道的越多,也确实越容易放弃这迎面逆风而行的冲动,一帆风顺总是少部分人的。社会是一座金字塔,越是平凡的你我他就越被重重的既得利益者站在上方压抑和束缚着。同时,身后往往都是拉着你不要出去的人居多:父母、亲戚,为你提供了一点点积攒成山一样的资源,告诉你只有留在本地是最舒服的。

不管是上学时代,父母绞尽脑汁拦着你不要去远处求学,还是工作时代每天托熟人安排岗位……越往前走,你就会发现还有想出走的冲动的人会越来越少,甚至你看见的只有你自己。一旦你自己失去了动力,那么那些剩下的更少的行者就成了世界上没有几个的异类了。

今天让我感慨很深的是这样一个小说故事。

林晨是一个内地县城的年轻人,父亲在国营的机械厂上班。在05年的时候,父亲赶政策的最后一波退了休,把儿子塞进了厂。然后这个儿子就做了三年勤杂工。

但儿子是怀抱着"出走"冲动的人。他的学历高中毕业,因为父亲用了一生的人情给他求来了一个铁饭碗就放弃了求学,接受了工作。但他仍然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靠年龄熬"资历",凭老恃威的人,他一边上班一边按计划自学着大学内容。果然,进厂三年后,厂子也终于有了个时代变迁的迹象,要把"机械厂"改成"机械公司"。

在已经定势的老一辈眼里,一切的变化都是换汤不换药,但儿子愿意抓住这个机会,向负责这个项目的新厂长写了一份详细的现状报告,包括未来可实行的计划以及具体参数也写在上面,可谓是个不错的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举动。

按照一般的想法,这也算厚积薄发,那不是他的生活就该得到积极的改变了吗?但现实恰恰相反。没有赏识也没有机遇,第二天就被他所在的采购部的主任在食堂里当众痛骂了一顿。

——这份报告的命运和儿子想的完全不一样。它最开始被交给的是小部门的厂办主任,也就是儿子的顶头上司,算是响应新厂长改变厂子面貌、鼓励员工观察报告的号召,想请上司转交给厂长。但这位厂办主任,自然会先提交给自己的上司,也就是采购部主任。

采购部主任主任看到报告的第一反应,就是又惊又怒,他自然已经是个盘踞这个油水职位多年,暗地里一屁股烂账的老油条了。

接着,他提着的心放下去:还好不是检举揭发。可是他最后跑到食堂当众撕破脸的怒火又来自于报告中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新的采购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办法和意见,一方面是他既不懂也不关心,只觉得"反动";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了蔑视,好像老虎被人踩了尾巴似的,就暴跳如雷起来。

就这样,这份报告因为每一层被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流向了几个与它本身价值毫无关系的地方,若非最后事情闹大被厂长知道,那就成了千千万万被淹没的意见之一而已。

也正是这种盘踞在头顶上僵死的利益关系、人情往来、立场对峙,化成锁链勒断了数年前市场经济浪潮中许多国营产业的最后一口气,也勒断了许多人往前走的动力。如果提交这样一份利于集体也利于自身的报告都要以磋磨几十年为前提,前进的成本也太大了,脚步也太慢了。而在以前,不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没有别的选择,都只能被环境慢慢拖到老去,成为下一辈身边的"山"。

这种本质上就是磋磨人的傲慢和守旧,到现在也仍然存在,而且也还有众多信徒。

"人年轻时都像花儿一样,但活着活着就成了一截木桩。而且,他们还会忘记自己年轻时的心性,进而老谋深算地为自己的后代安排木桩一样稳固的生活。"

这句我深深赞同的话,出自我最近发现的一本好书《深情世界》,是今年中国最高文学奖金获奖作品。

刚刚这个"儿子",就是这部小说的男主角。因为这句话十分亮眼,我查询了它的出处,发现并不是连作者都不在人世的专家名著,而是一本今年刚刚获得一百万奖金的新作,这也着实很让我意外。

无独有偶,这个故事给我一种极强的临场感,因为发生的环境就在最近几年,读起来非常容易联想到自身周边。既然如此,我肯定也会关心这个出走的儿子在这之后怎么样了;情节也确实很不辜负我个人的期望。

这个年轻人,在三年打杂的时间里自学大学课程的年轻人,中午在食堂遭到了一番示威以后,就意识到这种地方是无药可救的,下午就没再去上班。当然,他走的时候,不出意外,没有伙伴,就和这三年一样:他总在食堂的偏角吃饭,低调,独立,不惧怕寂寞,只惧怕平庸,最惧怕的就是自己认可了平庸。

平凡和平庸不是一个意思。任何人都是平凡的,就算是家财万贯,名声显赫的人也都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因为这是一种自知自觉;但平庸是什么?我们常说拒绝平庸,如果以儿子的想法来说,拒绝平庸就是始终与面前男女嬉笑混闹的场面保持距离,相信自己是有着另一条道路的一名过客。这条道路就是他心中那份"出走"的夙愿。

又好比前些日子听一位专科学校的老师谈起自己的学生。为什么人们说起专科总是觉得不足以求学?老师说,因为最开始想要获得更好的学历和出路的人,总会在同学的哄笑和嘲讽里放弃独行向高处的路,所以越往后到毕业,还想要往上走的人屈指可数。但世上毕竟能有人、有背景为之搭上桥用车拖着上坡的人到底不多,想看得更高更远,大多人还是非要自己走不可。

儿子在这个故事里的结局,是从县城独自走向了省城。并且用扎实的头脑和心态,为自己谋得了作品精彩的下半部分。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男主角没有一刀999的外挂;现实的根本残酷在于等价交换,他也为自己的外挂行为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总之,当生活中的困难和避障向你倚老卖老的时候,我希望你只要敢于对视。生命只有一次,但又有着无数的可能性,正因如此,这个故事的主角才既能给人一种莫欺少年穷的大气精彩,又会在下一章里震撼读者的自我。

主角走出县城的那一刻,这部爱情小说才刚刚开始。很快,他将面临人生另外一个选择,是选择情敌赠予的500万离开未婚妻三年,还是安贫乐道,去过上一个城市最底层的普通人的一生?

答案在小说《深情世界》里揭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cxQRHQBURTf-Dn5t_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