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专家谈如何做好疫情防控中的心理干预

2020-04-28   团结报党派e家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防控各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们的心理状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本报记者就此专访多位心理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广大读者带来深度解读。

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指导专家组副组长李幼东: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人才培养培训

  嘉宾介绍 李幼东:民革党员,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指导专家组副组长,河北医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临床心理科主任。

  “谁是最可爱的人?今天我遇到了。”3月26日凌晨,在和河北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交谈后,李幼东发了一条朋友圈。作为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指导专家组副组长,李幼东在河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第一时间投入到心理危机干预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构筑起一道牢固的心理防线。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人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对生活的担忧、对未来的焦虑。”李幼东认为,疫情持续时间越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就会越大,这给各个行业、各个群体带来的心理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4月7日,李幼东和她的团队第五次来到河北平山集中隔离酒店,为最后一批回归的河北援鄂医疗队队员们进行了现场心理干预。此前,李幼东已经为所有河北援鄂医疗队员进行了心理疏导和干预。她告诉记者,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条件是最艰苦的,除了高强度的护理工作,还要打扫卫生,甚至帮助去世患者整理遗容。所有这些经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都可能会埋下心理创伤的阴影。而李幼东的工作正是要通过专业的干预,为医务人员疗伤。

  经过近30年精神心理工作训练的李幼东,参加过非典、汶川地震、马航MH370空难心理救援和医疗救援工作,在心理干预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李幼东牵头组建20多人参加的心理干预应急救援队,对赴鄂医护人员、隔离区医护人员、医务人员、患者等人群进行远程心理支持,提供24小时随时提问随时回答服务。河北援鄂医疗队归来后,她又组织开展线上和线下团体心理干预。

  “真正在国家层面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整体救援预案,是在2008年。从那以后,每逢重大事件发生时,心理干预都是和其他救援同步进行。”李幼东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对不同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案,凸显国家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也是一次心理干预的意识教育和普及,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作为河北省政协委员,李幼东在开展心理干预的同时,也坚持问题导向,总在关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让心理危机干预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年2月,李幼东带领团队完成对4家三甲医院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同时开展了民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

  “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都属于精神卫生工作范畴,但是对专业技能知识的要求是不同的,不能把简单的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危机干预。”李幼东认为,专业性强的工作必须要由专业人来做。她建议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灾难处置能力的培训,重视研究灾难以及灾难医学,制定医学如何科学介入各种灾难的应急预案;还应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国家停止心理咨询师认证后,应尽快明确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范围和职业资格。

浙江省第二批支援湖北荆门医疗队副队长陈统献:专业心理干预意义重大

陈统献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嘉宾介绍 陈统献:民盟盟员,浙江省第二批支援湖北荆门医疗队副队长、团队心理健康顾问,台州市红十字心理应急救援队队长。

  4月13日上午,刚刚从隔离点回到家中的陈统献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陈统献结合在荆门开展心理干预的亲身经历,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心理干预的作用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体会和建议。

  “医生,你不用麻烦了,我不想活了!”在第二批浙江省支援湖北荆门医疗队负责的重症病区内,70多岁的林大爷(化名)一直不愿配合治疗,情绪还很激动。作为医疗队心理健康顾问的陈统献,通过视频联系和面对面心理疏导的方式,让林大爷打开了心扉并最终情绪平稳下来。这样的经历让陈统献印象深刻。

  “在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人们的心理状况普遍会发生变化。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很长,影响人群非常广,加上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透彻,未知因素加大了对人们的心理冲击力度,因此会产生明显的紧张和焦虑。”陈统献告诉记者,不管对于居家隔离的人还是医务人员、患者,过度焦虑都会影响睡眠质量和治疗。

  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困扰,人们应该如何应对?陈统献认为,不同人群的应对方式应该有所不同。“面对疫情,人们应该学会从正规渠道获取公开、权威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勤洗手、戴口罩,同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锻炼,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和培养画画、写作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畅通自我情绪表达的渠道。”陈统献告诉记者。

  到荆门后,陈统献组建了心理辅导小组,既服务医疗队队员,又服务患者,通过面对面、电话、视频等方式,应用心理支持、放松训练、认知纠正、量表评估等技术,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放松心情、稳定情绪。

  在陈统献看来,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医务人员、患者、家属,都会面临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但处于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患者面临的危险更大,承受的心理压力应更大。

  “对于医务人员,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干预,通过培训让他们熟悉操作规范和流程,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防护,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要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做好后勤保障。环境熟悉了、流程熟练了,会大大减轻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在浙江第二批援荆医疗队中,陈统献作为心理健康顾问,每天利用电话轮流对队员进行心理健康支持,及时发布心理健康温馨提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宣传。对许多患者,他也通过专业心理疏导和干预,使患者心态发生了明显转变,也愿意配合治疗。

  疫情发生以后,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陈统献非常关注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他认为,要确保这些政策落地,应该将心理疏导和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形成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多部门团结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各地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符合各地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方案,明确流程、规范和标准,提升心理干预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晨:心理干预贵在科学、规范

张晨(左二)在工作中。

  嘉宾介绍 张晨,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市第九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2月21日,上海市派出来自市、区精神卫生中心和综合性医疗机构的50位心理学专业医师,作为第 9批上海医疗队驰援武汉。张晨和4位同事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整整战斗了40天。4月13日,刚刚结束隔离的张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武汉是此次疫情的中心,医务人员原来可能每天治疗的患者人数为几十个,忽然暴涨了十几倍。一方面是患者人数的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是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这对医务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外人很难想象他们承受的巨大压力,因此那时很多医务人员的内心是崩溃的。”张晨告诉记者。

  张晨最初接到的任务,是为医务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但是到了武汉金银潭医院,他才发现需要提供心理干预的不仅仅是1400多名医务人员,还有在医院里的1200余名患者。“我们组建的5人工作小组,24小时待命,随时给需要帮助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不同方式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服务。”张晨说。

  “在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安全等事件面前,人们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悲伤和负面情绪。如果这种心理和情绪得不到科学引导和干预,任其发展蔓延就会产生级联效应,情绪叠加的后果就是转向抑郁、绝望,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会轻生、自杀。”张晨认为,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中,作为专业的心理学医务工作者,必须要能够区分情绪反映是应激性的还是已经朝着抑郁方向发展,这是采取不同心理干预措施的前提条件。

  “整个过程中,我感觉接触到的患者,绝大部分都比较配合,这对于开展心理干预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张晨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虽然需要服务太多人,但是心理干预的效果都很好。

  作为具有多年心理干预实践经验的医务工作者,张晨认为在重大灾难面前同步启动心理干预工作,必要且及时,中央层面发布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对各地开展心理疏导具有指导意义。“关键是要落实到位,要有人去落实。如果公立机构的专业人才队伍不足,可以发挥民营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引导他们有序参与、科学参与,同时要提供严格的培训,使心理干预真正发挥作用。”张晨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出台政策,使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守,在更加规范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团结报记者 韩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