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发脾气问题出在哪?家长这3种行为产生的伤害,让人太心疼

2019-11-29   爱心谈育儿

一期《超级育儿师》中,小女孩轩轩,一次写作业的过程中,因为妈妈的几句话,就开始大发脾气,还跟妈妈又哭又闹。在导师去了之后,却发现,孩子视力比普通的孩子低一些,妈妈却一直在要求轩轩,去做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还会一直用指责的话语,不断的批评轩轩。


轩轩越来越害怕,却没有得到妈妈的关心,孩子不断去抱妈妈,妈妈却一次又一次把轩轩推开。轩轩开始大发脾气,又哭又闹。从孩子的行为表现,会发现来自妈妈的忽视,只有要求没有爱的表达,才会最终,让孩子产生了崩溃的表现,因为轩轩不因为,到底怎么做,才会让妈妈开心,让妈妈满意。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正在用自己的行为伤害着孩子。通过改变交流方式,就会让孩子恢复正常。

01 惩罚代替了教育



小辰正在玩可以串成一串儿的小珠子,妈妈冷漠地说:“十分钟时间收拾好,不能收好,就不可以吃晚饭了”。小辰很努力地收拾着,可是时间到了,妈妈说:“你没有收拾好,今天别吃饭了”。说完转身就去厨房,并从里面把厨房门要关上,小辰跑了过来,挤在门口,哭着说:“我真的仔细收拾了,没办法全部都收拾好”。妈妈仍然用力在关门,小辰绝望地看着厨房的门,开始发脾气,大哭大喊着:”我真的仔细收拾了“!



妈妈的惩罚让小辰特别难以接受,在整个过程中,妈妈是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可是结果却是只有惩罚,没有教育。《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作者指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就算孩子没有能够做到,仍然给予孩子理解,同时引导孩子说出来,下一次,如何去做,能够做得更好!孩子才能得到成长和进步。通过情感的引导,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只有惩罚没有教育,只会让孩子情绪失控,不知道怎么做,也不会表达情感。

02 严格要求代替帮助



邻居家小萱写作业时,妈妈在身边不断的要求地说:“字写得工整一点儿,坐一直一点儿,一定要全部做对。“写完作业妈妈检查时,发现错了不少,开始斥责:“你看看,做错了好几道?你怎么写的?笨死了!”孩子的情绪开始变糟糕,用双手打在妈妈身上,哭着说:“太烦你了!”

小萱妈妈一直在要求孩子,如果她愿意换一个角度,站在小萱的角度来考虑,孩子有不会做的题很正常,父母应该去帮助孩子,找学习的方法,同时坚定孩子的信心,孩子有信心,以后才会做得更好,一直听到打击的话,就会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孩子也知道做得不好,却得不到家长的帮助,会更加无助,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只能用发脾气来发泄情绪。

03 忽略感受代替爱



闺密的孩子小月,有一次跟好朋友闹别扭了,回家以后跟妈妈说:“我今天和好朋友生气了,她拿了我最喜欢的笔,却说没有拿。“妈妈听了以后,指责小月说:”这算什么事?一点小事也能让你生气,你也太小心眼了吧?你真没用!”孩子听了以后,痛哭出声:“你一点儿也不爱我!”

妈妈没有理解小月的内心感受,忽略了她的感受,才会让小月内心很受伤,觉得妈妈根本就不爱她,如果,妈妈温柔地说:“你心里一定很难受吧!”小月会说:“是啊!”妈妈接着问她:“你还希望跟她做好朋友吗?你觉得怎么处理好呢?”小月想了想说:“我决定不在乎那枝笔了,原谅她,还跟她做好朋友。”



孩子需要的是倾听,家长能够有爱心,愿意听一听孩子的想法,能够引导孩子说出来自己的决定,已经是在帮助她成长,下一次有什么事情,还会愿意跟家长说,孩子说什么都被父母批评,孩子的心里话,再也不会跟父母说了。所以,用心倾听孩子的想法,用爱感受孩子的内心,孩子会体会到来自家庭的爱和温暖,做任何事情时,内心都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吸引着他,走向最阳光的方向!

总之,当父母改变了行为和语言,用教育、帮助和爱跟孩子相处,孩子就不会再出现情绪上的失控,想要看到一个性格开朗、充满阳光的孩子吗?从当下的行为开始改变,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