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寒假孩子就开始手机不离手,这件事让好友萱很头疼!特别是马上要过春节了,孩子假期作业也不写,老师告诉预习新课也不看,怎么办啊?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离不开手机,一方面,家长没有学习过教育的方法,把手机做为了奖励,只要孩子考试过了多少分,家长要奖励手机,另一方面,孩子没有找到更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一直在屏幕面前,寻求快乐的瞬间!
用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让孩子远离手机,做一个快乐欢喜的读书人呢?家长跟孩子一起养成好的习惯需要注意这样几点!
家长都知道良好的习惯,能带来惊人的好处,可是没有合理的安排,孩子没有从心理上认同,再好的方法,也没有办法实行。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比如说:你已经进步了!你比昨天更用心了!直到孩子能够坚持好习惯,就会带来人生的大变样。
为什么养成坏习惯很容易?所有的坏习惯,都是即时满足。所有的好习惯,都是延迟满足。坏习惯会让孩子有即时的荣誉感。对孩子的行为,家长一定要理解,同时,跟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将孩子希望养成的好习惯,列在一张纸上,让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尊敬,从内心上,觉得自己不孤单,不是一个人在艰难的前进,父母愿意跟他一起,迎接新的生活!
当习惯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以后,就会变得自动的行为。养成习惯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奖励。好的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只有现在为了好习惯付出代价,才不会在未来,为了坏习惯付出代价!
01 提示
提示会触发孩子的大脑,启动某种行为举止。当家长在追求金钱和地位时,孩子更在意的是玩游戏和学校的活动。这些线索是孩子接近最终奖励的第一个相关点,它会自然导致孩子产生渴求。
02 渴求
渴求是每个习惯背后的动力。孩子渴求的不是习惯本身,而是它带来的感受变化。比如,孩子喜欢玩手机,是喜欢玩过以后,精神上产生的喜悦。
03 反应
反应是孩子思想上或行动上的实际习惯。反应的发生,取决于孩子有多大的动力,以及所需要改变的难易程度。
04 奖励
反应之后,获得奖励是每个习惯的最终目标。奖励的目的,是满足渴求,比如食物和水,给人类提供生存的能量。
这四个步骤一起形成了一个神经反馈回路,如此反复,最终让你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就会构成完整的习惯循环。借助它,就可以帮助孩子设计好习惯,消除坏习惯!
养成好习惯的方法是让它变得有吸引力,戒掉坏习惯的有力手段,就是让它失去吸引力。想要孩子远离手机,就是让手机失去吸引力。让新的习惯变得简单易行,比如说培养孩子喜欢读书,就是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还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01 家庭环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在休闲时,最好安排一个小时读书学习,孩子自然就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安静地开始学习!
02 引导孩子改变认知
课间休息时,会有同学一起玩手机里看过的游戏,没有看过的孩子就会不受欢迎,孩子也会想去看。这个时候,家长的引导就很重要了,一定要提醒孩子,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喜好,就把时间浪费在那些视频上面吗?如果,是老师要求看的《开学第一课》,学校让看的安全常识,妈妈一定会让你看。
遇到同学的排斥时,一定要告诉孩子,每一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不可能都有相同的观点,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你。只有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不需要随从,才能改变行为。
03 了解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
为了国家的发展,世界科学的进步,无数的杰出人物,都付出了自己的智慧。让孩子多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学习的,牛顿是怎么发现牛顿定律的,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还精通很多领域,那么多的科学伟人,都为这个世界,做出了贡献,把这些人当作学习的榜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
04 分析行为产生的结果
在家庭氛围好的时候,把亲近手机,会产生哪些后果,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不喜欢学习,只能做一些体力的工作,做一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亲近读书,会得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分析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自己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亲近读书,不仅收获知识,还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会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让孩子去了解后果,从后果来选择,孩子都希望以后能够更有才华,那么好,现在如果还每天不离手机,你认为能实现吗?让孩子从心里跟手机,有一个认知,亲近手机会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当孩子内心有触动,愿意远离手机以后,改变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总之,在孩子的行为背后,是精神上的空虚,当孩子认清楚,继续下去,自己的人生处境会很难,就会从心里做个了断,再加上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认识了更有才华的人,孩子就会喜欢上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