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这里有个村庄拥有700年历史

2019-12-30     鹰潭优生活

洪湖曾家是一座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中有不少古建筑,其中“文澄碧水”古宅建筑最气派、保存最完好。

“文澄碧水”古宅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麻石基础,青砖墙面,砖墙与梁柱不相连。面宽12米,进深23.5米,占地面积282平方米。麻石门框,麻石门槛。门楣上镶嵌麻石匾额,匾额上有“文澄碧水”四个阴线阳文石刻大字,门框上和两侧有砖石结构的斗拱飞脊门罩、窗罩。三进二天井,明堂两间,厅堂一间,厢房12间。

这幢古宅匾额上的“文澄碧水”有什么含义呢?据洪湖曾姓族谱记载,洪湖曾家源于山东武城,号武城曾氏;出自泉州晋江,和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公亮同宗。早在3900年前,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即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曲烈建立鄫国,灭国后太子巫逃往鲁国的武城,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春秋末年,居住在武城的曾皙、曾参父子师从孔子,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皙是孔子早期的弟子,《论语·先进》篇中记载,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 孔子问大家的志向,曾皙“舍瑟而作”,回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曾皙追求的是从容不迫、淡泊功名、逍遥自在的人生理想。曾参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参与了《论语》的编制,著有《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而且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老师,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曾参的后代曾元、曾申、曾华,慎守孝悌之道,子孙繁衍于天下。故曾姓宗祠多用 “武城世德;沂水家声”对联,表明自己源出武城、宗圣之后的身份。

唐朝末年,武城人曾峤到福建为官,任闽司农少卿,终泉州节度掌书记,致仕后定居泉州晋江。曾峤第三个儿子曾稀,官朝奉大夫,葬安仁(今余江区)十五都石建岭。曾稀的长子曾全,字淙德,雍熙乙酉(984)进士及第,初官秘书丞,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受命饶州安仁县为官,因见安仁眉山山水之胜,于是捐官在此安居。宋景德二年(1005),安仁县延福、白马、永和三个乡都被划入抚州设金溪县,眉山被划入金溪管辖,曾全为眉山曾氏始祖。
曾全的第十一世孙曾赘安,字可立,号观过,入赘安仁县洪库做上门女婿,为洪湖曾家始祖。曾赘安入赘洪库连生七子,使眉山曾氏一脉在洪库繁衍生息,振兴宗族,故又字振宗。洪氏虽无后,但曾振宗不忍心洪氏被后人遗忘,故所居之地仍叫洪库。
曾振宗勤俭治家,诚信待人,淡泊名利,颇有武城先祖风范。庄户租种他家的田地,交租时哪怕多一点点,都退回给庄户。家中经营的商铺,因诚实守信而兴旺。有客人来商铺买货,付了钱忘了取货,或者把货遗失在路上,曾振宗总是再给货而不收客人钱。有一次他带仆人到市中取货,货主多给了货,验货的仆人窃喜,在回去的途中告诉他这件事,曾振宗狠狠地骂了仆人一顿,并且立即返回市中,把多得的货物还给货主。曾振宗因为年轻时读书少,觉得很遗憾,故有意结交同乡宿学舒衍、吴谦。舒衍、吴谦是陆氏心学传人陈静明的弟子,与祝蕃、李存号称“江东四先生”。舒衍家在岩前舒家,吴谦家在嵩塘吴家,离洪库曾家很近。舒衍、吴谦家境虽不富裕,却以道自安,令曾振宗敬仰不已。曾振宗经常邀请舒衍、吴谦到家中讲学,舒衍、吴谦成为曾振宗家的座上宾。曾振宗因此得以登陈静明之门,成为陆氏心学门徒。
为了利用闲暇点滴时间学习,曾振宗手抄一卷《易经》,经常带在身上,白天无论在山岗还是在水滨,休息时必定拿出来诵读;夜晚则在孤灯下正襟危坐,翻开《易经卦象》,观卦象玩味卦辞。有一日,忽然告诉同道说:“我对《易》颇有心得,应事接物,全都依据于此。”又说:“万物皆有要旨,现在我心中的疑虑全都消散了。”不久卧病在床,舒衍去他家看望他,他拱手而卧,对舒衍说:“我心中很淡然,和平时没什么异样。”第二天,盥洗后平卧在床,安然仙逝。
曾振宗的五世孙曾伦,为人淳朴,诗书训子孙,礼让待宾客。勤俭为本,急公好义。遇到荒年,曾伦总要开粮仓救济饥民,受到他救济的人非常多。曾伦的夫人傅氏相夫有道,教子有方,深受乡人称赞。曾伦有四子两女,儿孙满堂。曾伦的后辈出了两名岁贡,一是曾祐,官灵山(今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知县,另一位是曾轩,官武昌训导。还有一位义士曾泰来,家境富裕,不图个人享乐,仗义疏财,公而忘私。洪湖曾家有一座祖坟山名龙潭湾,在贵溪钱姓村庄右侧,距曾家二十余里,被钱姓霸占。曾泰来毅然决然以为己任,和钱姓村民多次争论无果,不惜自己出资跑衙门打官司,奔波数载,为洪湖曾家争回了祖坟山龙潭湾。他家左边有一口面积八十余亩的水塘,名洪湾塘,本属洪氏留给曾家的众产,又被附近吴姓混乱争夺。曾泰来不辞劳苦,四处奔波,不惜倾家荡产,为洪湖曾家争回了这口水塘。
曾振宗诚实守信,曾伦乐善好施,曾泰来急公好义,为子孙后代做出了榜样。

碧水丹山添清气。洪湖曾家所处地势环境极佳,清朝乾隆年间的贡举、嵩塘人吴思辑在《洪湖记》一文中写道:“马祖岩盘踞于左,澄波之岭突兀于前,凰岗蜿蜒横南方,台阁巍峨镇北极。其翼然而峙者,申明亭也;渊然而清者,衔花沼也;云浦水面、霞灿波心者,转龙池也。”其中凰冈暮鼓、转龙清池为“洪湖八景”中的两处美景。有诗为证:

转龙清池
清池兀兀喷金泉,知是金鳞养甲年。嘘气恍如凝暮雨,吟声却似起朝烟。泥蟠自有通霄路,蛰伏宁天展足天。一任鱼虾攒口笑,飞胜拭目岂终潜。
凰冈暮鼓
洪湖西接凤凰冈,半挂青山见夕阳。宿鸟投林飞翅急,牧童寻伴作歌忙。遥闻法鼓鸣高阁,侧听金经奉晚堂。三十六通声息处,东方月色正苍茫。

洪湖曾家原名洪库曾家,因洪湾塘四面环山,汇群溪众涧之水,水面宽阔,故称之为洪湖。马祖岩、澄波岭丹山峻峭,洪湖碧波荡漾,为洪湖曾家增添了清明之气。

乾隆三十八年(1773),洪崖毛家秀才毛际风在《洪湖曾和四八传》写道:“洪湖曾姓,窃见其族人烟繁盛,风俗淳厚,在锦江为第一。士时怀之瑾瑜,每以不售为忧。或曰:地之不灵。愚曰:非也。有盛必有衰,运命使然耳。”可见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洪湖曾家就人丁兴旺。但族中子弟读书不效,科场失意。后请十六都嵩塘人吴思辑教族中子弟,族中子弟学问大有长进。吴思辑为都贡举、乡饮正宾,满腹诗书。他在《洪湖记》一文中写道:“盛衰亦何常有之,又安知未来者不居上耶?度越前人,正有比日,愿诸生丞勉,以无怨此山水之灵异可也。”以此激励洪湖曾家族中子弟。

果不出吴思辑所言,道光七年(1827),洪湖曾家曾体忠科场扬名,中丁亥科贡举。曾体忠中贡举后兴建府邸,匾额上题“文澄碧水”四字,岂不是不忘曾氏斯文家风、不负洪湖山水灵气之意?

斯文与天共澄霁。知恩图报、诚实守信、乐善好施、急公好义已经成为洪湖曾家村民为人处世的信条。时至今天,拥有600余户、2600多人口的洪湖曾家俨然是雄踞一方的大村庄,但民风依然淳厚, 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时值第35个教师节之际,高中同学曾群保先生和她夫人王建红女士,在洪湖曾家设家宴,宴请他们的老师及同学,答谢老师的教育之恩、同学的同窗之情。师生共济一堂,叙旧话新,开怀畅饮,何其乐也。承蒙相邀,亲临盛会,何其幸哉!
作者介绍

胡祖荣,1965年2月出生,余江区第一中语文教师,中共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鹰潭市第二批文学哲学类文化名人。余江区地方文化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江区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鹰潭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龙虎山道家养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鹰潭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编撰《余江县文物志》(20万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文化散文集《云锦水》(12万字),团结出版社出版。完成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5年)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5LSQ01)《千年古县城锦江镇文物景点保护与开发利用》(4.6万字)。另发表文化散文、人物传记、文学评论六十多篇,计二十万余字。
来源:鹰潭日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Sb0VW8BMH2_cNUgZF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