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有害:直觉性判断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危害?

2019-09-23     江晓英

导读:一提到直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直觉的神秘力量。直觉是一种无法用科学解释的方式,快速地帮我们在极端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损失,挽救生命,等等。 

英国利兹大学的心理学家霍金森(Gerard P. Hodgkinson)报告过一个直觉救命的真实案例。

有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正在赛道上驾车狂奔,在过急弯时,他突然间猛地踩下了刹车。在那一刻,刹车的冲动远远超过了他想赢得比赛的冲动。

事后他才知道,在他看不见的前方,有几辆车抛锚堵死了他转弯后的赛道。如果不是这一脚突如其来的刹车,等待他的将是车毁人亡的噩运。事后,心理学家借助对录像资料的分析,帮助他在脑海中重现了当时的心理过程。

这名对自己在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为什么会踩下刹车百思不得其解的赛车手这才醒悟过来。当时他感觉到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观众本该欢呼但没有欢呼,本该注视他,却惊愕地注视前方。他的无意识感受到了这个异常现象,在他的理性意识做出判断之前,就提供了一种急速的冲动,让他踩下了刹车。

类似的例子很多。这充分说明,直觉对人是有益无害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说直觉有害呢?

直觉有害,是针对父母一方在处理亲子关系时而言的。

图/花瓣

如果说直觉有益,那是对谁有益?直觉是为自我服务的,这个有益当然是对自己有益。

但是,在亲子关系中却是存在两个自我的。两个自我都努力将对方的自我当作自己的自我的变量。而对这个自我有益的,往往对另一方的自我有害。

所以,我们说直觉有害,是指父母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如果完全听从自己的直觉,很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直觉是一个人基于自己的感受系统所做出的一种快速判断。

一位双胞胎妈妈毫不掩饰地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她们从一出生就是这样,妹妹胆子很大,对什么都很好奇,可是姐姐却对自己的影子都害怕。”

这名妈妈的直觉性判断对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她在话语中表达了对妹妹的欣赏,对姐姐的担忧。欣赏会变成鼓励,担忧会变成诅咒,这对双胞胎姐妹未来的人格特质很有可能就会按照这位妈妈的直觉标签设定的方向发展。即便孩子们听不懂她的话,或者即便她没有当着孩子的面说这样的话,孩子们依然能感受到她的感受,从而受到影响,以至于最后完全活出她直觉中的那个模样。

但是,双胞胎中的姐姐是不是只能成长为腼腆、内向、柔弱的人呢?

显然不是。如果她得到的不是妈妈担忧性的评价,而是积极的鼓励,完全有可能变得更为活泼、外向。妈妈的直觉性评判,显然对这个孩子是有害的。

有一对再婚夫妻,双方各自带着前一段婚姻中的孩子组建了新的家庭。

妈妈凭直觉就对爸爸带来的那个孩子更体贴呵护,更宽容更大度。妈妈这样做,有助于新家庭的融洽,这是符合人的第一反应定律的。妈妈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让爸爸和那个孩子感觉好受,从而让自己感觉好受。

但是,妈妈对自己亲生的孩子,却严格要求,动辄批评,很少宽容和鼓励。妈妈觉得,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人说自己是个偏心的妈妈。妈妈的这些行为表现,都是下意识的,出自直觉的。但这种反向歧视却必然在让另一个孩子开心的同时,伤害了自己亲生的那个孩子。

图/花瓣

有一位父亲前来求助,他有一个12岁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有一天早上,他的妻子翻看手机记录发现,儿子半夜偷偷地起来,到父母的卧室拿走了手机,玩了4个多小时的手机游戏,然后又偷偷地放了回去。这位父亲得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痛打孩子一顿。

这就是他的直觉反应!

如果他真的这样处理的话,孩子迫于家长的威权,可能会暂时屈服。但是,幸好这位父亲已经学过滋养型父母的课程,他冷静了几分钟后想到,现在孩子还小,就算靠强力手段控制住了,等到孩子长大了读中学、大学了,要去住校,那个时候就没办法控制了。而且,如果听从直觉的冲动,将孩子打一顿,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极大,孩子也有可能变得更加叛逆,桀骜不驯。

如果能够冷静下来,从尊重孩子感受的角度去分析,你就会知道,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糟糕。家长认为这个孩子的自控力有问题,实际上这个孩子的自控力相当好!

仔细想一下,这个孩子熬到半夜悄悄地起床,到父母房间拿走手机,玩4个小时,在天亮之前又放回父母的房间,这需要多好的控制力才能做到?而且,他之所以要偷偷地拿走手机,也完全考虑到了父母的感受与反应。他不想让父母生气,也知道父母生气后可能对自己进行惩罚。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孩子的智商、情商都很高。

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是源于父母此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如果家长按照直觉立即采取行动,显然不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具体该如何正确应对,可以参见本书第五章)。

人类的本性喜欢有序的、确定的规律性。如果遇到了模糊的情境、随机的事件,我们的大脑就会本能地去发现其中的模式与规律。

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指出,这种对模糊刺激寻求规律的行为是我们在理解世界过程中建立的习惯认知方式。

但是,人们运用直觉,快速判断而发现的所谓规律往往是一种错觉相关。

错觉相关就是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中找到因果关系。

图/花瓣

比如,很多人感觉只要自己一洗车,天就会下雨。

于是在这两者之间发现了某种神秘的规律。但事实上,你洗车后不下雨的次数比洗车后下雨的次数要多得多。但因为洗车后不下雨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两者间本来就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所以发生的次数再多,你也不会关注。

而洗车后下雨是比较少见的,同时又激发了你的负面情绪(车子白洗了),只要发生一次,你就印象深刻。只要再发生一次,你就会觉得这两者间就建立了强关联,然后你就“发现”了所谓的规律。

这就是典型的错觉相关。

在亲子养育领域,孩子的正常行为你也是不太会关注的。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提到过“一切正常的孩子是不存在的”。而孩子的异常行为会引发你的高度关注。只要类似的异常行为发生两次以上,你就会归纳得出关于孩子性格特质的某种结论。然后就存储在你的直觉感受之中,随时调用了。

比如,有两个孩子一起参加数学考试,要完成30道题目。测试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15道题目。在第一部分,小男孩做对了14道题,只做错了一道题。而小女孩只做对了6道题,错了9道题。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已经得出了结论,小男孩的数学成绩很好,而小女孩的数学成绩不行?

但是,如果你再看一下第二部分的测试结果,你就会知道,刚才的那个结论下早了。

在第二部分,小男孩做对了6道题,做错了9道题。而小女孩做对了14道题,只做错了1道题。

综合来看整个测试,这两个孩子做对和做错的题目的数量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的分数也完全一样,数学水平也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我们往往等不及看第二部分成绩,就根据第一部分的成绩做出了判断。心理学家经过多次研究,发现小男孩在这种情况下会被认为更有数学天分,即使是数学老师这样的专家也会这样认为。

新书《亲子滋养》

这对大器晚成的孩子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不如你的预期,你的直觉判断就会给他提早定性,而忽略了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

一旦形成了直觉印象,此后验证性偏见就会屡屡登场,反复选择性地强化你的直觉印象,让你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直觉判断是正确无误的。从而,你的直觉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将越来越大。

说到这里,我们一直假定父母的自我是完全正常的,但正如前述,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大多数人都存在病态适应的状况,大多数人的自我都是病态自我。

病态适应会直接带偏你的直觉判断。你的直觉判断会持续不断地维护病态适应下的关于你自己的假象。这样的危害就更大了!

最后,要特别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直觉有害”,是针对特定领域的狭义理解,是指父母在运用直觉对孩子展开养育时造成的伤害,务必不要做扩大化的理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QlBZ20BJleJMoPMg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