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夏仁虎《旧京琐记·市肆》记载:“旧日都门市肆也颇留心广告之术,特极幼稚耳。如黑猴公之帽铺,柜上踞一大黑猴,雷万春之鹿角胶,门上挂大鹿角。某扇铺之檐际悬一大扇。皆是引人注意。”
此文中的“广告”,其含义已经与现代的广告意义接近。京城作为清代的权力中心,这里从来都不缺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在这里经营的商人们,也从来不必担心产品货物价格昂贵,无人有足够的财力购买。商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精妙的“点子”,来用最小的付出挑开这些富人的钱袋子。为了让这些富人主动购物,京城的广告业逐渐繁盛起来。
“声响广告”可能是最早期的一种广告形式了,古人通过简短而高亢的吆喝,召集客人购买货物。到了清代,这种口头上的广告,已经发展得极为艺术化。各种唱卖吆喝声抑扬顿挫,广告词或文雅或诙谐幽默,婉转动人。
有些商人过多地追求吆喝的艺术感,忽略吆喝的真正目的,造成有时连声吆喝数次,竟没能表达出自己究竟在卖些什么。但更多的商贩在长期吆喝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方式,他们的吆喝声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如清代清晨街头卖粥卖饼的商贩,其吆喝词大多是:“喝粥嘞,喝粥嘞,十里香喝热的嘞。炸了一个焦嘞,烹得一个脆嘞,像个小粮船,好大的个儿嘞。”也有人吆喝油炸的果子:“油炸的果子,油又香欸,面儿白,皮儿酥,吃进嘴里赛烧鹅欸。还有水饭豆子多啊,汤青豆儿绿肠肚香哟。”这些唱词中不仅体现了所卖何物,还生动形象地将所卖食物的色香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商贩抑扬顿挫的吟唱,也瞬间勾起了行人的食欲。
一些行商因吆喝时间久了,嗓子生疾,声音沙哑而不亮。经验丰富者便开始借助一些响器,他们走街串巷,或打鼓,或敲铜锣,或用木槌,吸引客人的注意。
积年累月,每种响器也被赋予了独特的广告含义,比如杂耍艺人靠打锣吸引观众,京城人只要闻锣响,走出家门必然能见到杂耍艺人身背木质小箱,箱里装着蹬轮、爬梯、铁环等物件。箱子最上面大多都蹲着一只小猴,杂耍艺人边走边敲锣,等到身边逐渐围了一圈观众之后,才放下箱子,就地开始表演。
京城内有收废旧物品的商贩,常用鼓声代替吆喝。还有一些卖糖果茶食的,他们手握一把铜铃,边走边摇,家中小儿听到铜铃响就迫不及待地向大人要几文钱,买上一把糖果蜜饯,吃上几天。
若说走街串巷的商贩们用吆喝招揽生意,那么招幌就是众多店铺首选的门面广告。
清代一些店铺门口常常悬挂各式幌子,幌子上用形象的图案代替文字,向大众展示店铺售卖物品。例如京城南市街新开张的一家酒肆,为了能让过往行人一眼明白店内售卖的货物,老板在店铺门口悬挂了两面朱褐色的幌子,幌子上画有两个酒坛,即使目不识丁者,见到酒坛,便也明白其为酒肆。
有些店铺所挂之物是商品的模型,如城西的烟袋铺子,铺子门前悬挂的幌子不是布旗,而是一支木质的大烟袋。旁边的颜料铺子挂的是一根五彩圆棍,卖炭的悬挂炭块儿,卖鱼的悬挂木鱼……众人皆用木材雕刻成“广告”招揽生意。
除了幌子,有些店铺的招牌也是一种广告形式,同治年间的“瑞蚨祥”绸缎店,其店铺名寓意瑞气吉祥,财源茂盛。
一些店铺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幌子,为了招揽客人,他们卯足了劲儿装饰。城北新开的客栈正是这类偏好装饰的代表,客栈有三层,底层为大堂,多是一些平民来此消费。二层为雅间,文人墨客和城中的显贵们多爱这里的清净。三层为外来旅客居住的地方。
客栈新开,门口足足悬挂了28盏水红色的灯笼,灯笼顺着客栈屋檐走势悬挂,或长或圆。每到晚上,28盏灯笼一起点亮,其色如白昼,成了当时京城里的一大盛景。
除了门口的广告,客栈的墙壁上也可以张贴广告。一层大堂内的墙壁上,用简单的图文和数字,图文并茂地描述出所卖饭菜的价格,每日还有一些低价饭菜,吸引了大量的平民百姓前来品尝。
清代有一些出身贫寒的文人,为了温饱之事,常用诗文为一些店铺打广告。当然也有一些名声较大的店铺,甚至会专门邀请文人,为店铺作诗。
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在品尝了汇丰斋的金糕后,赞其味道甜香酥美,还特意作诗一首:“南楂不与北楂同,妙制金糕数汇丰。色比胭脂甜若蜜,解醉清食有兼功。”一首诗使这家店铺名声大气,生意大振,收益盈丰。
民间市场上,常见一种草标广告,这种广告形式最早可追究到汉代。最早的草标不仅可以放在货物之上,还可以插在人的头发中,意味着人和物品都是可以售卖的。那时一些家境贫寒的人家,为生活所迫,只能在女儿的头顶上插上一根枯草,寓意着卖身为奴。
草标广告发展到清代,其售卖物品多为农人家的果蔬青菜。清代京城内北市街道,每天清晨天空还是灰蒙蒙一片,几颗晓星稀疏挂着,城外的一些农人,或用独轮车,或用扁担箩筐挑着白薯、蔬菜、鱼虾等进城了。
京城有专门为这些农人划定的集贸市场,他们把货物放在市场,随手捡一根草,插在所要售卖的货品上,一些卖卖活鸡、鸭,卖花盆、黄土的商贩也会插草标。
这么做只是因为有些商贩不会吆喝叫卖,只是沉默蹲在一边。而那些没有插着草标的货物,也会让客人误以为是别的府邸提前订好的,只等取货。这样就出现了买家不问,卖家不吆喝的现象,影响了正常的生意。
清代民间还有一些形式广告,这些人的名字并不被人熟知,人们说起时,也都是在其姓氏后加上所售物品,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广告。如京城的“王麻子刀剪”“赵子玉蛐蛐罐”“鸽哨胡家”“徐家金鱼”“赖汤元”“马家卤鸡”。
若是有清人街头偶遇,寒暄之中询问要到哪去,对方的回答也大多是:“到李记白水羊头家称二斤羊肉”或者是“去徐家买几条金鱼”。这些姓氏广告在当地都有极好的声誉,且因为名字接地气,朗朗上口,很容易在清人之间口口相传。
现代商家为了扩大宣传和影响力,常会邀请名人做广告,清代亦有名人广告。
无论哪个朝代,最出名的人莫过于皇帝。
清代乾隆帝喜好微服出巡,乾隆十七年,由通州微服出巡的皇帝在经过前门大街时,因为人困马乏,停在了王记酒铺。此时因临近年关,酒铺中客人并不多,小厮也已经回家,只留下王掌柜一家守着酒铺。
很快皇帝点的菜品端上了桌,菜品虽然很普通,但奈何火候掌握巧妙,菜蔬也都是自家地窖中保鲜的,热菜出锅,刚端上来就鲜香扑鼻。王掌柜还专门从后院的酒窖里搬出了一坛珍藏的好酒,酒热之后,醇香更胜。
一顿酒食后,乾隆帝龙心大悦,便问店主王瑞福:“你家店铺可有什么名字?”王掌柜回到:“店小,没有什么名字。”
恰逢此时街道上传来阵阵新年鞭炮声,乾隆帝感叹:“新年将至,京城营业的店铺也就你们这一处了吧,干脆店铺就叫‘都一处’吧!”
乾隆帝回宫后,想起了王记酒铺,专门题写了“都一处”匾额,并将其赏赐给了王掌柜。
乾隆帝亲笔书写的匾额,亲口赞誉的酒食,一时间吸引了满城清人,无论是达官显贵前来瞻仰圣恩,还是文人墨客来此欣赏御家墨宝,甚至外地商人来京城做买卖,均要到“都一处”尝一尝乾隆帝曾经夸赞过的美食、美酒。
后来客人越来越多,店主王瑞福索性用一块儿黄缎子,将皇帝曾坐过的椅子围了起来。椅子放在二楼的凉台,常年香火供奉。而客人在欣赏宝座、墨宝时,顺便也会留在店内就餐,还会留下几句诗文墨宝。京城诗人李景山曾写诗云:“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无。细品瓮头春酒味,自堪压倒碎葫芦。”
这样的循环下,“都一处”在京城的名气越来越大,而那面专门用来供客人书写诗文的墙壁,也成了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又有一年,乾隆帝行至京城一偏僻小巷,见到一家名为“天然居”的饭馆,一时诗兴大发,在门牌上留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的上联,而随行的纪晓岚随即对出“人过大佛寺,寺过大佛人”的下联。这件事被人广为流传后,原本清冷的天然居开始兴隆起来。
清代末期随着报刊的兴起,报纸广告也逐渐流行起来,光绪三十三年,《政治官报》上明文刊登了代登广告的章程。
除了以上形式,清代的商人们还利用门匾、年画等多种形式对商品进行宣传,清代的广告业在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交融中,如火如荼地发展着。
文/欧阳茜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X0wh28BMH2_cNUgte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