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焦虑的时代,到底什么导致了教育如此势力

2019-07-06     童年智造

教育太势力?

到底“势力”在哪里


有人这样评价我们的教育:充满着势力的小社会

没错,身为父母越来越感觉到了时代进步之后,给孩子的教育到底处在一个怎样“功利主义”的环境里,压力越来越大,每天都在焦虑着:我的孩子怎么才能得到最好的?

就拿最简单的家委会选举来说:

小学新生入校之后,班级要成立一个家委会,时不时举办一些活动、课余时间协助老师联络家长们。

而竞争之大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家长A说:我和老公都是国内985高校的博士,文化素养很高,能够尽最大程度帮助孩子和家长们沟通协调,处理班级事务。

家长B说:我是大学教授,我老公是上市公司的高管,我们不管在文化资源还是社会资源上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家长C说:我是国内名校硕士,老公海归加公司老总,从时间和精力上都很宽裕,并且我们当了幼儿园三年的家委会代表,得到了三年的优秀。

除了默默缩在角落里不敢开口,面对如此声势浩大的竞争,只是为了一个家长委员会的主席之争,不是名校的硕士博士毕业,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简直不敢开口说自己有孩子。

最赤裸裸的现实是,家长的实力好像决定了和老师平等对话的权利。

这些实力派家长们,在名校的入学考试时才能占据优势地位,得到学校和老师的青睐和赞许,默认他们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孩子,默认他们能够为学校提供有用的资源、不添麻烦省心省力,自带光芒。在面试加分的关键环节里,也贴上了一张张标签。

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娃的普通家长。

我们面临着“教育势力”最大的焦虑就是:那些出生良好的高知家长、中产家长们,不管是丰富阅历和让人仰望的学历都是普通家长无法企及的高度。

而他们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入各具特色的好学校里,抢占绝佳的教育C位,让挤破头才入学的普通家长们压力山大。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这件事从来没有减弱或者说真真改善。北京的天价学区房就是优质教育资源聚集,有的爸爸妈妈能够轻轻松松将孩子送入全市重点小学,而有的爸爸妈妈则是卖两套房外加无数贷款才换来入学的等候席。

在出席家长会时,孩子同学的家长们耀眼的学历和经历实在让自己心里落差巨大。

孩子还没开跑看上去就已经先输一局。

爹妈拼不赢,好像孩子根本不能跑得赢。

教育太势力

还是精英化趋势明显?


前段时间红遍网络的五岁牛娃的简历应该让很多爸爸妈妈们印象深刻,有的是流泪转发了别人家孩子的五岁生活,感慨自己简直“不配当父母”。

我们可以仔细拿出一些牛娃的简历来分析一下,就知道普通父母到底面临着怎样的不可企及:

·1周3篇英文日记,每年阅读量500本英文书

·1周5天,每天有效陪伴时间2-2.5小时

·每月安排不同的家庭课程,涵盖识字、说话、思维训练、计算能力等等

·已完成20多本思维图书

·在全球超过十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足迹

这只是那份漂亮简历的一部分,很多普通的父母就连完成其中的一条都觉得很费力。

就拿每天2小时左右的有效陪伴时间来说,这相当于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到睡前,妈妈或者爸爸一定要在身边带着他学习和游戏2小时,这对于普通的全职家庭来说其实是非常辛苦的。

至于500本英文书和思维图书,可能爸爸妈妈凑在一块,也挤出来那么多时间完成高质量和高效率的阅读量。

网友心碎的总结了牛娃的故事:父母有文化、有钱、有时间。

这样看来,根本的重压并不是我们的教育势力与否,而是优质的父母在疯狂输出自己的个人素养来帮助孩子成长。我们的教育在大步流星得朝着精英化的方向走去。

要同时具备这样的条件实属不易,而最近在知乎上那篇“年薪50万人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就充满壮烈的演示了挣扎的父母如何为孩子上演着血泪史。

没房没车,年收入50万,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超过1万各项费用,依然排不上北京的好学校。

那么普通的父母们怎么能不感觉到力不从心?

有的父母在上海打拼了好多年才站稳了脚跟。他们都是从小城市里走出来的优秀代表,靠着自己过上了稳定的日子,却依然在孩子的教育面前焦虑甚至自卑到了极点。

一边挣钱养家,一边努力带娃,每天陪伴孩子吃饭睡觉、各种教育引导输入结束后还要继续加班工作。

有的时候不是不想睡,而是不敢那样去休息了,因为要给孩子的教育成长在身后鞭策,很多时候苦无头绪、得不到更好的信息精准的找到获取更好教育滋养,太过天价的教育培训望尘莫及,只能自己多努力一点,尽量去缩少那些赤裸裸的差距。

教育的精英化固然没错,而普通父母的挣扎和期待也无可厚非,这两者碰撞让我们对教育充满着焦虑,怎么才能让所有都孩子走得更远、更幸福,拥有更多平等的机会。

难以改变的现状

做父母的要强大自愈


爸爸妈妈先别急,我们先来面对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才是精英教育?

在牛娃的简历里有重要的信息——

有效陪伴、精准教育。

父母拼命挣钱就是为了让孩子上最贵的补习班,请最好的老师,一门课程报名费好几万连眼睛都可以不眨。他们说:只要肯花钱,孩子一定能得到最好的培养,我们挣钱不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吗。

可是,疲于奔波在各种兴趣班、辅导班里,一个孩子假期可以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排满课程,这种“填鸭式教育”和真正的“精英教育”好像很接近,又好像越来越远,除了刷卡划掉的金额和孩子的疲惫不堪,家长们的心力憔悴,并没有让人感到希望蓬勃的欣喜:教育真正的样子如此可遇不可求。

精英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大于技术的:

仔细观察牛人爸妈的教育方式,会发现他们根本不疯狂传递给孩子某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愿意花时间教孩子学会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等真正的软实力。

孩子分数可人当然好,但是高分的背后如果没有日积月累培养的综合软实力,这种高分就是最可怕的“低能”,还有心理健康的隐患在其中。

普通的家长们除了仰望牛人爸妈,用焦虑来笼罩自己之外,还需要学会用强大的成长能力来修炼自己,努力做一个成功教会孩子“什么是精英”的聪明父母。

比如:

  • 结合孩子兴趣选择一门的特长,不以考级为导向,和孩子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
  • 一年两次适合家庭条件的长或短途旅行,哪怕经常走到户外做些探索和游戏也是很好的输入;
  • 制定持续而完整的阅读计划,包括文化、历史、科技、思维等,可借助各种优质的线上平台或者经常跑跑价廉物美的图书馆;
  • 允许孩子有一定的自由选择和支配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发现和引导他们在自己的优势上开花结果,但拒绝任何意义上的电子产品;
  • 不断调整有效陪伴时间,让时间变得更有质量,少拿手机拒绝电视,用阅读和聊天来丰富彼此的沟通了解;

拼爹拼妈的热潮里,也许自己并不是优秀,但是却能够学着做强大的父母,尽可能去创造精英教育,很多时候这是父母愿意学习投入的勤奋,不是纯靠钱砸,也不是两手一摊不作为或者盲目追逐。

从现在开始用心陪伴孩子,结合自己的条件和优势去打造优质的家庭教育,就是许诺了孩子一个不输给自己的未来。

教育或许势力,我们会有无能为力,那就改变能改变,放下对教育的过度焦虑,去享受孩子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分秒,创造属于自己的的美妙。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OafDmwBmyVoG_1ZP_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