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最近全民热议的《小欢喜》,怪姐追了几集,吓得睡不着觉,在中国,做父母真难,做孩子更难。
剧中的3个高考家庭,都面临各自不同的挑战。
其中,陶虹扮演的角色“宋倩”,更是中国式强势妈妈的典范。因为单亲,她把希望都寄托在读高三的女儿身上,更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力。
离婚后,不仅辞掉了稳定的工作,起早贪黑,在女儿高考的特殊时期,更是小心翼翼地“伺候”她。
也正是这样的付出,让她容忍不了任何失控。
于是,女儿的一切都必须由她掌控。
从早饭吃什么,到报哪所大学。
从今天做什么试卷,到高考心愿要考700分以上。
可女儿非但不领情,总跟她犟嘴,还逃课到父亲给自己准备的“秘密基地”。
妈妈的管束,让女儿英子觉得压抑,她也开始逐渐抵触这样的控制。
两人的矛盾终于在女儿即将单飞那一刻爆发。
填写高考志愿,英子瞒着母亲,让父亲同意了去南大冬令营的签字,宋倩知道后两人大吵一架。
“这是什么,你不是已经答应过妈妈,不再骗我吗?为什么又骗我啊!”
英子却哭着反驳:“我想去南京大学,那是我的梦想,可你听进去过吗!”
英子的叛逆,则一度让宋倩崩溃大哭。
在妈妈看来:“我起早贪黑地给你买菜做饭,你可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呀!”
可女儿却说:“你有想过我真正要的是什么吗?”
宋倩和英子只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缩影:父母越关心,就越想控制孩子;孩子越不想被控制,就会越叛逆。
这种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付出,往往会起反作用。用过高的期盼来要求孩子,将孩子的一切全盘掌控,只会导致孩子的抵触和反抗。
父母以爱为名的控制欲,其实是一个孩子一生的灾难。
被控制的孩子,失去了快乐
纪录片《起跑线》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女儿想放弃学钢琴,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
女儿说:“我为什么不能放弃,这是我的爱好,不是你的爱好。”
母女俩大吵一架,以母亲的胜利告终。
但是,女儿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对父母敞开心扉、会心微笑了。
这样的场景,生活里还有很多。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父母这么喜欢控制孩子?
可能数据会揭露一些真相。
汇丰银行曾经发布过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
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花费上,中国香港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万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台湾和大陆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
报告还显示,82%的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
在教育问题上,中国父母又一次碾轧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超过七成中国父母担心自己还没有为子女做到最好。
倾家荡产几乎成了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
于是,你或许就懂了,为什么中国父母总是望子成龙,因为真的太贵,而且太累了。
可是,父母的付出却未必能给孩子想要的生活。
黄执中在《奇葩说》中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完美的人生,是拥有选择权。”
没有人希望被控制,不管是谁,以何种名义。
被控制的孩子,更容易“失控”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这样评价有控制欲的父母:“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想起北大留学生发长文数落父母的新闻,至今都令人咂舌。
从小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一直是父母骄傲的孩子,却拉黑父母6年,12年没有回家。
他说是因为父母的肆意操控、炫耀和冲突伤害了自己,导致他从小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经常被别人嘲笑。
不能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不能决定自己交什么朋友,不能决定自己想去的学校。
最终,与父母决裂。
很多父母对孩子,只有一个要求——听话!
你是我养的,你就要听我的。
被这样控制的孩子,性格上很容易有缺陷,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遇事胆小怯懦,严重时,甚至无法与别人交流。
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威尔,就是因为童年时期父母的控制,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他才自暴自弃,埋没了原本的数学天分 ,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在这样的控制下,孩子也很可能会发展出反社会人格。
他会破坏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无底线地践踏道德伦理。
我不禁联想到之前的一则新闻:
因为母亲强势的教育方式,江苏某13岁少年“一气之下”砍死了自己的母亲。
孩子的性格养成,不是在于父母给与了多少,付出了多少。你倾注全部,却不服管束的孩子,同样会挣开桎梏,甚至变成“妖魔”。
或许,家长愿意适当放松对孩子管束的力度,悲剧就不会发生。
控制孩子的父母,也往往会养出“失控”的孩子。
理智的父母从不控制孩子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家里都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不由想起黄磊孙莉夫妇。
在对大女儿黄多多的教育上,他们给与了最大程度的自由。
他们尊重孩子的爱好和一切权利。
所以,女儿多多可以自己独立设计喜欢的衣服,并且用英语写创作阐述。
他们也鼓励孩子做想做的事。
黄多多一直有成为一名舞台剧演员的梦想,黄磊和孙莉也是给与了她充分的支持。
在黄多多登上话剧舞台时,妈妈孙莉还特地发微博祝贺多多“梦想成真”,为她感到骄傲。
父亲黄磊曾给女儿多多写过一封《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活下去》的信。
他希望女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她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自己放在心上,过得多姿多彩、幸福无比。
又想起王菲的女儿窦靖童,喝酒、纹身、抽烟、喜欢打扮中性。
在外界眼中似乎是“坏孩子”的代表。
王菲曾这么对窦靖童说过:“你可以不乖,但不能学坏。”
她告诉女儿:“你不需要去讨好任何人,也不需要做大家眼中的‘乖孩子’,你只要做自己就可以了。”
所以,在母亲的影响下,窦靖童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与勤奋,令人刮目相看。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她首次参演陈建斌执导电影的《第十一回》,就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项。
好的父母,都会松开对孩子成长的控制欲,让孩子懂得做自己的重要性。
而“叛逆”过的孩子,往往才会更加强大。
适时退出,才能成就孩子
孩子的快乐,是父母最深切的期盼。
父母有时并不是不通情达理。就像电影《我是你妈》中的台词:“我不是怕失去对你的控制,我是想参与你的成长。”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绊脚石。
但是,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清除路途的障碍,而是要给孩子击退风雨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适当收起自己的控制欲,做一个慈爱又有底线的家长。
纪伯伦说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父母只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孩子的路仍然需要他自己走。
戴尔·卡耐基说过:“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一个家庭,最应该被感谢的,其实应该是孩子。是孩子用纯真和爱,带给父母满满的喜悦和幸福。
不要强行让孩子,背负着我们的意志去生活,他们是独立的个体,而非我们生命的复制。
那么,父母究竟该如何做呢?
第一, 正视对孩子的“控制欲”,给自己安全感
控制欲强的家长,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没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
因为自己曾经遭遇过不幸,所以才会为孩子包办一切,不忍心他们受到外界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孩子脱离了控制,家长就会开始恐慌。
因此,家长要正视对孩子的控制欲,学会将精力分散到生活中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事情上去,而不是一味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得安全感。
第二, 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他的一切权利
纪伯伦说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并且最大程度地尊重他们的想法、建议。不能剥夺他本应该拥有的权利。
第三,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独立自主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儿童进行追踪调查,30年后发现,取得成就的孩子,往往在孩童时期就具备了独立性的人格。
而给孩子自由,这可以是穿衣服的自由,选大学的自由,也可以人生的自由,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获取更大的成功。
父母只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孩子的路仍然需要他自己走。
最后,以戴尔·卡耐基的一句话做结: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爱,不是窒息般的控制和捆绑,而是放下戒备的尊重和自由。
适时退出,才能给每个孩子人生最大的可能。
松开控制的绳索,让他们独自迎接挑战,风雨中,自然会有绚丽彩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