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孩子求救信号,后果追悔莫及,科学育儿3招帮你有效改善

2019-11-11   韩老白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的新闻让人触目惊心:

一个14岁的男孩,因为想要睡懒觉不想起床,焦急的母亲掀起被子催促他快点起床。

不耐烦的孩子,气冲冲地直接从12楼窗户跳下去,幸好落在11楼,最终得救了。

不管我们家长日常有多忙累、压力有多山大、情绪有多焦虑,请时刻记得,家中还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我们悉心照料、体贴的,千万不要随意忽视孩子向我们发出的一些信号。

当自觉承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而这方法有可能会惹祸甚至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到那时,我们家长就追悔莫及了。

因此,我们家长要时刻多留心注意孩子的言行,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让你我后悔莫及。

01对立反抗叛逆

对于3到15岁的孩子来说,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常常不愿意听家长的唠叨和说教,只想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邻居的孩子小磊原来是一个爱学习很开朗的好孩子,家长和老师对他的期望也很高,但是到了五年级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下滑了很多,而且他还经常逃课,让爸妈很是头疼,说了孩子很多次也不行。

后来,父母发现这样说教、批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坐下来好好跟孩子谈心,也抽空去和老师沟通,最后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

原来,他第一次逃课的时候,只是因为觉得老师讲的内容比较简单,老师发现之后,批评教育他,他不服气,气愤的老师不依不饶地在班级中批评他,还说:“孩子变坏了,大家不要再和他一起玩了。”

这样过份的处理方式,彻底打击了小磊的积极性,他开始不爱去上学了,老师就开始叫家长。而忙碌的父母一听说他逃课,生气地直接就是打骂,根本不听他的解释。

于是,情况越来越糟糕,问题越来越严重,他逐渐变得经常逃课、逃学,甚至常常不回家在外面溜达,亲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化。

一旦亲子之间发生冲突,孩子往往想要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他只是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父母看见和重视,从而让他采取对抗和叛逆来争取父母的关注和理解。

在内心深处,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认可和喜爱。但是,每当父母利用自己的权威去逼迫孩子做事的时候,就在不自觉地剥夺孩子的权利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的概念,指的就是如果刺激过多、过强,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老是批评、动辄得咎,会让孩子从本来的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和反感,甚至出现“我就偏要这样做”的逆反心理。

我们对孩子的批评和说教,要就事论事和点到为止,千万不要没完没了,翻来覆去地说来说去,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或熊。

02缠人等各种反常

我有一位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聊起孩子的时候,提起她遇到的一个学生:

有一个9岁的小男孩凯凯,看起来十分乖巧懂事,但是内心的他已经有些微抑郁的倾向了。

原来的凯凯非常活泼开朗甚至调皮捣蛋,可是最近突然变得特别乖,正当父母家人和老师感觉十分高兴的时候,却不经意间发现孩子有抑郁症了。

原来,今年春天的时候,最疼爱凯凯的外公因为癌症去世了,之后,他就开始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他常常会缠着爸爸陪他玩儿,粘着妈妈给他讲故事,难过的父母不但不理解他,还觉得他怎么越长越小、越来越烦人了呢,甚至言行上还会指责他不懂事、太缠人。

其实,是因为一向健康的外公突然去世给孩子心灵极大的冲击和刺激,让孩子开始害怕,就常常想要父母作陪,慢慢变得缠人、粘人了。

​还有一个小女孩,突然有一天跟爸爸说她觉得有鬼,害怕得不敢一个人去睡觉。粗心的爸爸笃定地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随便安慰了孩子就让她自己去睡了。

幸好,细心的妈妈又跟着到孩子房间里追问她:“这个鬼,是长什么样子的呢?”

女孩说:“鬼是黑色的,看不见,因为我一扭头看,鬼就会不见了。”

妈妈接着问:“那你平时都是什么时候看到鬼?经常在哪里看到的呢?”

女孩说:“经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鬼。”

后来,妈妈专门让爸爸去在孩子放学的时候,暗地里跟着。在第五天的时候,爸爸发现确实有一个带着黑色鸭舌帽、穿着一身黑色棒球衣的男子在跟着自己的女儿,他迅速报警并妥善处理这件事。

之后,那女孩再也没说过这世上有鬼了!

各位家长们需要注意了,当孩子突然出现非常反常的言行时,我们就需要仔细观察和悉心倾听,积极发现孩子出现此类状况的根本原因,及时选择最好的应对方式和解决方法。

03科学育儿

良好的家庭教育,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同理心和沟通理解。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质就是渴望被欣赏。”

当然,人性中肯定还有更多其他的本质和渴望,但是表达欣赏却是在一切关系中更加重要。

在此,我强烈呼吁家长们,千万不要忽视孩子们的各种对立、反抗、叛逆或者缠人等反常现象,因为这些表象的背后,都昭示着孩子们受伤、渴望理解的求救信号。

一旦遇到上述类似的求救信号,建议家长们这样做:

1.学会倾听。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们的想法,欣赏他们关注的人和事,或者他们那些天马行空的各种想法。

当孩子开心、幸福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开心和幸福;当他们着急、沮丧或失落的时候,我们给予理解并积极安慰他们。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明白并理解他们的感受,我们还可以跟孩子们谈谈,当我们经历失落和沮丧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处理应对的。

2.运用同理心

同理心既不是窥探他人的内心,也不是盲目保护或放纵。同理心可以帮助我们放下批判心,去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带着同理心去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有效帮助孩子们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可以说,同理心是帮助我们解决孩子的一切情绪问题或行为问题的灵丹妙药。

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打开通往理智和成熟的大门,带动着孩子愿意让步和积极配合我们去解决问题。

3.给孩子很多很多爱和陪伴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所以导致家长们可能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于是让孩子倍感寂寞和缺爱。

事实上,有很多孩子不自觉地发出求救信号,只是因为他是缺爱的小孩,或者是他自认为自己缺乏爱。

因此,我们父母可以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如果父母太忙,那么可以抽出十分钟,专门用来陪孩子去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比如给他讲故事、陪他听音乐、和他一起玩沙画等等,总之是爸爸或妈妈专门抽出的时间,只陪他一个人。

我们还可以悉心寻找孩子喜欢的东西或人,热情地与他讨论或者收集相关资料。

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各种需求,特别是要注意积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孩子。

樊登老师说过:“家庭教育中,最有效的纪律是爱和理解。”

我深以为然,让我们以这句话共勉。

在这个繁杂喧嚣的人世间,亲子关系是我们人类中最恒定的关系了,我们父母将孩子带到世间,就要负起教导好他的重任,要知道:孩子好,我们父母才能过得好!

让我们放下繁忙和忽略,抽出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去专注地陪伴孩子,给孩子最好的爱和理解,让他如鱼儿般在水中自由地游弋和成长,这将是我们此生最大的成就和最值得称道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