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BA里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一个词“强化”
用好强化你的干预将会进展的非常顺利;用不好强化他将会是你干预路上的一大阻碍。
因此在干预的路上用好强化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什么是强化?
强化,就是当某一个行为(R)之后伴随着某一个刺激(SR)的呈现,导致未来这一行为在类似情景下发生的频率增加。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强化的例子,譬如:婴儿在初期刚开始咿咿呀呀学语的时候,起初可能孩子是在无意识的叫“mama”的行为,如果每一次妈妈都在孩子发出这个音后有意识的给予孩子夸奖“宝宝好棒啊”,并表现的很惊喜、很开心的表情,同时妈妈继续和孩子进行互动。那在后面的互动过程中,孩子会再次发出“mama”这个音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同时当孩子再次发出这个音时,妈妈会继续向前面一样夸奖宝宝,并且表现的很开心,这个过程就是强化。
再给大家举个我们教学中的例子,老师在和孩子一起上课,老师给出指令:“指鼻子”,孩子指了指自己的鼻子,之后老师很开心的给孩子一块饼干,并说“宝宝真厉害,指鼻子了”,这个过程就是强化。未来老师在给予同样的指令时,孩子更有可能做出同样的行为。
接下来结合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通过一个二期后效关联图一起再来看一下强化。
这里我们必须要强调一个重点,强化不会(也不可能)影响在它之前的行为,强化只能使相似的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增加。
二、强化的立即性
在我们的工作中大家应该有发现,在给予孩子强化的时候,如果你是0秒就给予孩子强化和你在3秒后给的强化,这两个效果会明显的不一样,这是因为在延宕的这段时间中,会有许多目标行为之外的行为出现。而在时间上和强化物的呈现最相近的行为将会被强化。
Sidman(1960)描述道:“如果强化物不能在应被增强的反应后即刻出现,那么它将会在其他的行为后出现。
因此我们给予强化的时候,一定是要在目标行为之后立即强化。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相关案例、科普文章、实操视频等你来学。或加入微信公众号:“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