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季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明显增多。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气候监测结果,截至3月25日20时,广西平均降雨量达143.4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为历年同期最多。根据相关规范,25日广西已达到气象入汛标准,较常年偏早29天,也成为历史上仅次于1983年(3月15日)的开汛第2早年份。
进入汛期意味着:
一是进入了强降水集中期,降雨将强度更大、历时更长,突发洪涝灾害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二是天气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极端天气事件将明显增多,更加难以精确地作出预测预报;
三是社会关注度将越来越高,突发洪涝干旱事件及其处置极易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四是备汛时间更加紧迫,南方已正式进入防汛阶段,北方备汛的时间也所剩不多,需要更加抓紧有限的时间做好各项度汛准备。
依据我国入汛日期确定有关规定,今年我国入汛日期为3月28日,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4月1日)提前4天。
关于今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中国气象局联合水利部信息中心于3月23日-24日组织多家单位进行会商,预计今年汛期(5月至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涝重于旱。全国大部气温偏高,黄淮西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个数略偏多,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略偏多,强度偏强。需要加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山洪地质灾害、强对流等气象灾害的防御。
气候变化正改变着全球和中国的水资源。降水量的变化,会使得区域旱涝形势发生变化,甚至出现干者越干,湿者越湿局面;降水结构的变化,大雨日数的增加会使得洪涝变得频繁,小雨日数的减少会使得干旱容易发生。
以我国为例,近50年来,中国年平均雨日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小雨日数减少比较明显(减少13%),而暴雨日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增加趋势(增加10%)。雨日特别是小雨日数减少,这意味着干旱风险增加,而暴雨日数增加意味着短时强降水事件频率增加,城市内涝等风险增加。
中国的水循环的特点:进入21世纪,中国的降水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季风区呈现“南涝北旱“局面,北方水资源短缺加剧;西部大部分地区变暖变湿的,出现暖湿化特征。因此我们要更加关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提高应对能力。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水、生物、冰雪、岩石等五大圈层,影响气候的因素众多,人类对其中的机理认识还有局限性,加之影响今年汛期气候趋势的前兆信号并不强,所以今年的汛期气候预测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气象部门将加强气候监测和会商研判,滚动提供最新的预测信息。
针对今年汛情趋势预测,会议要求在全面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同时,重点关注预报降雨明显偏多、偏少的地区,有针对性做好防御准备。